如果飛越海峽中線的共機被擊落 第三次世界大戰就爆發?

今年8月漢光演習中試射天弓三型防空飛彈。圖/軍聞社
今年8月漢光演習中試射天弓三型防空飛彈。圖/軍聞社

二戰剛結束80年,第三世界大戰如果爆發會在那裡?導火線?美國《外交事務》(FOREIGN AFFAIRS)最近模擬了一個狀況:一架共軍戰鬥機離台灣太近且再三不聽警告後,台軍用地對空飛彈擊落飛機、擊斃飛行員。憤怒的北京下令摧毀台灣防空砲台作為報復,導致國軍數十名軍人死亡。美國不確定北京的意圖,開始在台海周邊並與共軍爆發更大規模的衝突,促使中國加強動員。由於沒有一方願意退縮,雙方還都將對方的舉動解讀為侵略的跡象,危機迅速升級。

這一場景並非虛構,第一次世界大戰就是在這種「偶發且誤判」的情況下,在一個月的時間內爆發。

兩岸開戰根據理性推論不外乎:北京衡量綜合實力後,以最低成本占領台灣,或是台灣宣布獨占踩到北京的紅線;但《外交事務》卻指出第三種台海開戰的可能,就是中國和台灣開戰是由於意外或誤判,與世界其他地區相比,這種意外開戰的風險很高,部分原因是兩岸兩軍相距很近,彼此國內政治動態會使得退縮變得困難;而美國在台海進行干預的可能性則增加爆發大戰的風險。

《外交事務》因此指出,對於北京有計畫的攻台,美方可以分別透過加強對中國的威懾力和阻止台灣追求法律獨立來避免,但中國、台灣和美國無法消除意外性戰爭的風險;因此,中國和台灣需要保持持續的溝通管道,以討論危機預防措施;美國和台灣也必須加強對話,討論如何在發生危機時做出決策,並保持美國的戰略模糊性,為靈活應對中國潛在的侵略提供空間;中國還必須軍事克制,並控制那些侵略性戰術可能引發的意外衝突;台海爆發意外性戰爭本質上是突然且不可預測的,往往會帶來毀滅性的後果,因此,更需要透過事前、仔細的協調來預防。

《外交事務》指出,歷史表明,三個主要因素結合在一起會增加意外性戰爭的風險,第一是敵對軍隊之間的頻繁接觸;第二是內部政治動態使局勢緩和變得困難,特別是當領導人重視聲望、榮譽等無形資產時;第三是盟國為維護其承諾的可信度而動員;這三個因素都存在於當今的兩岸關係中,形成「完美風暴」。

一,兩軍靠得太近

大陸空軍和海軍越來越靠近台灣主島,中共軍機越過台灣海峽中線 248次,而2024年1月只有72次;2024年4月,一架中共戰機距離台北約40英里,距離台北市中心僅5分鐘航程;4月,中共海軍艦艇首次進入台灣24海里毗連區;大陸海警船也一直在冒險靠近台灣領土,並於2024年在金門附近逮捕一艘懸掛台灣國旗的船隻和船員,金門是台灣的一部分,但位於福建省海岸附近——這正是可能引發一場意外戰爭的事件類型。

未來幾年,中共軍隊可能會對台灣施加更大的壓力,隨著台灣習慣了侵略性演習,而此類行動失去了向台灣施壓的預期效果,解放軍將需要通過承擔越來越大的風險以增加其脅迫技能;中共空軍可能會進一步侵犯台灣領空,中共船隻可能會逼近台灣的領海,從而增加與台灣守軍發生碰撞或讓台灣誤解中共意圖的風險。

二,領導人受制民意不能示弱

如果真的發生事故,《外交事務》研判,由於兩岸領導人的政治考慮,雙方找到緩解的管道將很困難,因為沒有一個中國領導人願意被視為對台獨軟弱,如果美國或其他外國勢力集結保衛台灣,北京也不會想因撤軍而丟臉,因為這樣做會激怒大陸民眾的民族主義情緒;鑑於台灣的軍事力量相對薄弱,台灣領導人可能希望在升級與中國的緊張局勢時保持謹慎,但卻受制於台灣民意想從大陸獲得自治權,如果台灣領導人太輕易退縮,也會在國內面臨政治代價。

三,盟國被迫動員

最後,儘管台灣沒有官方軍事盟友,但美國的介入可能會擴大危機;華盛頓可能無法區分事故或挑釁,或者它可能會將這些事件解釋為入侵的藉口,並開始派軍進入台海地區;兩黨對白宮施加干預的強大壓力可能會迫使總統採取行動;由於擔心不採取行動會使政府顯得軟弱、讓中國膽大妄為,並削弱美國在日本和菲律賓等東亞盟友中的承諾的可信度,美國總統可能會下令快速動員;如果北京認為自己即將面臨美國的攻擊,這可能會導致局勢升級,甚至先發制人。

《外交事務》擔心,中共魯莽的軍事行動創造了另一個危險,增加了意外性戰爭的可能性,北京可能打算封鎖航班和船舶過境,來對傾向獨立的賴清德政府施壓,並認為如此不會引發戰爭,但個別中共飛行員和水手可能會無意中越界,太靠近台灣的防衛區,或者意外地與懸掛台灣國旗的飛機或船隻相撞;然後,北京將陷入無意但無法擺脫的敵意螺旋升級。

要減少兩岸意外開戰的機會,《外交事務》認為,共軍需要謹慎對待飛機、海軍和海警船靠近台灣及台灣離島(如金門和馬祖)的距離,共軍應該知道試探台灣的防禦是一場危險的遊戲,可能會造成致命的後果;同時,台灣軍方應謹慎遵守交戰規則,不要認為每一次貼近都是故意的;兩岸領導人,尤其是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可以讓共軍知道:他不會容忍軍人進行「流氓展示」。

由於兩岸國防官員之間可能暫時沒有直接接觸,《外交事務》建議,美國官員可以將有關個別飛行員或部隊脫序動作的資料傳遞給北京,以減少意外性戰爭的風險;而兩岸最終確實需要某種程度的溝通來討論如何預防意外,並找到雙方都能接受而不丟面子的方法。

《外交事務》還建議美方繼續保持原來在台海的戰略模糊,就是不承諾在兩岸危機時立即提供軍事援助,因為這將限制華盛頓判斷事件是有意還是意外的能力,並迫使美國立即做出可能升級的反應,從而增加意外性戰爭的可能性;因此,美國總統川普拒絕向台灣提供具體保證,是令人鼓舞的。

延伸閱讀

熱門文章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