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征輝/前海軍上校、艦長
民進黨長期善於吸引年輕世代,慣常以破格提攜年輕人入閣為手段。陳水扁執政時期,馬永成34歲、羅文嘉34歲、陳其邁36歲,相繼出任總統府副祕書長;蔡英文執政時期,更讓年僅35歲的唐鳳擔任政務委員。
此一用人策略至少有三重意義:
1. 擴大支持基本盤:吸引青年參政,增強民進黨在新世代的號召力。
2. 刷新政治形象:鼓勵優秀青年投入公共事務,展現革新氣象。
3. 用人唯才:打破年齡與資歷門檻,凸顯民進黨標榜的開放風格。
從「人才培育」的角度看,這確實有助於形成新血輪。但問題在於:當這種做法被移植到國家安全會議(國安會),情況便已不僅是「培養新人」,而可能直接牽動台灣的生死存亡。
國安會的特殊性
根據《國家安全會議組織法》,國安會協助總統統籌國防、外交與安全方針的最高幕僚機關,主席為總統,下設書長1人,副祕書長1至3人。它並非一般部會,而是「戰與和」的決策中樞。
回顧歷史,國民黨時代國安會角色並不突出,國防部與軍方高層才是真正的決策核心。但自蔡英文時期開始,國安會權力大幅膨脹。由於民進黨長期不信任軍公教,重大建軍備戰決策轉由國安會主導。例如某位副祕書長被譽為「軍中教父」,他在軍演場合高坐指揮,連參謀總長都需站立恭聽,足見國安會地位之高。
換言之,如今台灣採購哪些武器、制定什麼作戰計畫,甚至在兩岸衝突下決定「和」或「戰」,都繫於國安會的決策。
賴政府的年輕國安團隊
最新人事公布,國安會三位副祕書長分別是林飛帆37歲、趙怡翔37歲、李問36歲。再加上主席賴清德自稱「務實的台獨工作者」,以及祕書長吳釗燮長期以來的台獨鷹派立場,國安會已形成一個高度意識形態化的決策組合。
這與過去國民黨時代截然不同。當時國安會只是輔助角色,建軍備戰主導權在軍方;而今,國安會已凌駕軍方之上。由此觀之,年輕祕書長群起把持國安會,帶來的風險不容小覷。
年輕決策者的三大風險
年輕人固然可以帶來創意的活力,但在涉及國安決策時,經驗與沉穩更為關鍵。年輕決策者的心理特質,往往帶來三大危險:
1. 力求表現:為了證明能力,傾向選擇最強硬的路線,容易低估代價。
2. 缺乏包袱:家庭與社會責任較輕,往往敢於孤注一擲。
3. 意識形態凌駕現實:年輕時價值觀容易絕對化,缺乏衡量國家長遠利益的彈性。
歷史的殘酷借鏡
歷史不斷提醒世人,年輕戰士一旦置於高壓環境與意識形態操控下,往往最容易走向極端與殘酷:
1. 秦朝的「少年軍」,因血腥氛圍而屠城無度。
2. 十字軍東征的「兒童十字軍」,狂熱信仰下對異教徒毫無憐憫。
3. 日本二戰的「學徒兵」,年輕飛行員以神風攻擊玉石俱焚。
4. 納粹的「青年衛隊」,在柏林巷戰中毫無節制射殺俘虜。
5. 非洲內戰中的童兵,被迫屠殺同胞,最終淪為冷血殺手。
6. ISIS 「幼獅」少年兵,年僅八、九歲便被訓練為劊子手。
這些例子清楚揭示:年輕人若被推上極端情境,可能成為最激烈、最不知節制的行動者。
結語:
鼓勵年輕人參政,固然是社會進步的重要表徵;然而,將他們推上關乎兩岸「和、戰」的國安決策核心,卻是將台灣全體民眾置於風險的賭局。「童子軍治國或可,國安會小鬼當家才危險」,這不只是修辭,而是台灣現實政治中最值得警惕的危機。
※以上言論不代表梅花媒體集團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