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據英國前首相強生(Boris Johnson)於8月訪問台灣後,在英國《每日郵報》(Daily Mail)發表的專欄文章,他對台灣的未來和兩岸關係提出了深刻觀察。文章標題為《我跟這群台灣年輕人對話,他們願意犧牲生命也要阻止中國掐住西方的科技命脈》;強生表示,相信一旦戰爭爆發,台灣人一定會奮起抵抗,而且不會是孤軍奮戰。
強生在文中表示,他在台灣與各界菁英交流時,深刻感受到中國大陸對台灣的威脅日益加劇,包括網路上的文攻武嚇和挑釁的軍事行動。儘管台灣正在加強國防,但面對龐大的解放軍,他認為真正的關鍵在於「當那一天真的來臨時,台灣人民會如何反應?」
他向幾位年輕人提問「如果真的開戰,你們會上戰場嗎?」其中一位年輕人毫不猶豫地回答「當然會!」其他人也點頭表示同意。強生對此深感震撼,他認為這句話背後代表著台灣人願意為自由付出巨大代價的決心,他相信一旦戰爭爆發,台灣人一定會奮起抵抗,而且不會是孤軍奮戰。
強生指出,中國大陸若想拿下台灣並非易事,台灣海峽和崎嶇的海岸線是天然的防禦屏障。然而,多數軍事分析家認為,若無外援,台灣最終將難以抵抗中國的軍事優勢。他強調,這將對西方國家構成嚴重的戰略災難,因為台灣掌握全球高達95%的人工智慧先進晶片產能,一旦被中國控制,等於掐住了21世紀最重要的科技命脈。
此外,從地緣政治角度來看,若中國大陸拿下台灣,將能突破日本與菲律賓之間的「第一島鏈」,擴大在太平洋地區的軍事影響力;強生提到,在歐洲殖民者到來前,台灣主要是南島語族部落的家園。清朝對台灣的統治始於1683年,直至1895年被割讓給日本,展開50年的日治時期。強生觀察到,台灣人對日治時期的記憶並非完全負面,許多道路、港口和建築物都是當時所建,許多台灣長輩仍會說日語,日常生活中也融入了日語詞彙,例如「運將」(司機)和「便當」(bento)。
強生表示,台灣人對日治時代有好感,是因為與蔣介石所帶來的「白色恐怖」和戒嚴相比,日本的統治相對「溫和」。他認為,正是蔣介石過世後,台灣才逐漸轉型為一個充滿活力的民主社會,而這份自由正是台灣在經濟上,特別是在半導體產業取得成功的關鍵。
強生強調,創新和創造力在思想自由的社會中才能蓬勃發展,頂尖人才也更傾向於在自由開放的環境中生活。因此,台灣人堅決拒絕被中國共產黨併吞,特別是在見證了香港的悲劇後。
他提到,中國曾對香港承諾「一國兩制」,最終卻全部背棄。取消民主選舉、關押記者、打壓異議人士等行徑,讓台灣人清楚看到中國接管後可能發生的事。強生指出,這也讓台灣的身份認同發生了巨大轉變:根據今年的民調,高達77%的民眾認為自己就是「台灣人」。
強生認為,習近平之所以急於解決台灣問題,是因為他無法容忍家門口存在一個繁榮、獨立且講中文的民主政體。習近平曾公開威脅要在2027年前「統一」台灣,所以必須嚴肅看待這一問題。
他表示,美國在法律上承諾協助台灣強化自我防衛能力,而美國不可能坐視台灣落入中國手中。他相信,若美國出手,英國、澳洲等民主國家也不會袖手旁觀。
強生最後總結,儘管他相信戰爭發生的機率不高,但他希望習近平能從普丁在烏克蘭的失敗中吸取教訓,因為當一個民族為自由而戰時,將展現出難以擊敗的決心。他強調,台灣人熱愛自由,絕不想被中國統治,而香港的經驗已證明,中國共產黨的承諾完全不可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