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花專論】民進黨說要去中國化 卻心繫中華文化魂

民進黨長期實施「去中國化」政策,但包括大罷免被全黨究責的立院黨團總召柯建銘,在自己臉書以曹植的七步詩自況,籲黨內「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突顯民進黨的矛盾與侷限。圖/取自柯建銘臉書
民進黨長期實施「去中國化」政策,但包括大罷免被全黨究責的立院黨團總召柯建銘,在自己臉書以曹植的七步詩自況,籲黨內「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突顯民進黨的矛盾與侷限。圖/取自柯建銘臉書

林建甫/台大經濟系名譽教授

民進黨長期以「抗中保台」為施政主軸,去中國化成為語言與文化政策的核心。但新任秘書長徐國勇以諸葛亮《出師表》強調「宮中、府中,俱為一體」;立院總召柯建銘以曹植《七步詩》自況;卸任經濟部長郭智輝則以蘇東坡〈定風波〉與〈歸心〉寄託心志。這些政治人物在最需表達情感與立場的時刻,選擇回歸文言文與古典詩詞,無疑揭示了民進黨文化政策的弔詭:一方面高舉去中國化,另一方面卻在語言的深層結構中無法割捨中華文化的滋養。

抗中保台的語言陷阱

語言作為文化的載體,不僅承載思想,更是政治修辭的根基。民進黨在教育改革中大幅刪減文言文比例,宣稱其「不符現代語言習慣」、「難以引起學生共鳴」,但這種論述忽略了文言文的文化厚度與思想深度。當高層政要在卸任或危機時刻仍需借助古文來表達心境,正說明現代語言在政治語境中仍力有未逮;這不只是語言上的矛盾,更是文化政策的自我否定。

民進黨的「抗中保台」已不只是地緣政治立場,更成為語言與認同的操控工具。「抗中」不再僅是對中國政府的批判,而是對整個「中國性」的否定-包括語言、文化、歷史記憶與族群認同。這種語言上的二元對立,將「中國」與「台灣」切割為敵我,進而將任何與「中國」相關的符號都視為威脅。文言文因此成為「去中國化」的首要目標,卻也成為民進黨自身修辭的不可或缺資源。

文化政策的自我矛盾

文化政策若以政治意識形態為主導,終將導致文化空洞。民進黨強調「本土化」,卻在實踐中不斷製造文化斷裂。排除文言文不會讓學生更具批判能力,反而削弱了他們理解歷史、政治與哲學的能力。刻意排除中華文化元素,導致創作失去深度與厚度,淪為政治標語的附庸。更諷刺的是,民進黨政府在推動「抗中保台」的同時,卻大量使用中華文化符號包裝政策:蔡英文引用《論語》,賴清德援引《孟子》,外交場合仍以「中華民國」為名義互動。這種文化上的雙重標準,不僅暴露政策虛偽,也讓民眾陷入認同混亂。

「抗中保台」亦是選舉工具。民進黨反覆操作「芒果乾」(亡國感),將中國描繪為絕對敵人,藉此凝聚選票、壓制異議。賴清德政府推出「賴十七條」,限制兩岸交流,並將在野黨抹紅為「中共同路人」。這種操作壓縮公共討論空間,將台灣對外政策綁死在意識形態上。當「抗中」與「民主」劃上等號,任何主張和平、對話、交流的聲音都被打成「親中」、「賣台」,這不只是語言暴力,更是民主的自我否定。

台灣主體性需要文化根基

去中國化的結果不是台灣文化的興盛,而是文化資源的斷裂。語言上,學生失去與古典文學的連結;歷史上,台灣脈絡被切割成孤島;創作上,作品失去思想根基。這種文化政策無法建立真正的「台灣主體性」,反而讓台灣陷入文化浮泛與政治空轉。

民進黨若真要「保台」,應從文化深耕與語言尊重做起,而非將文化當敵人、語言當武器。抗中保台若只剩口號與仇恨,終將失去民心;去中國化若只是政治清算,終將失去文化根基。當政治人物在最真誠的時刻仍需借助蘇東坡、諸葛亮、曹植的語言來表達心志,這正是對民進黨文化政策最深刻的反諷。文化不是疆界,語言不是敵人。真正的台灣主體性,應建立在文化多元與歷史連續之上,而非政治操弄與語言清洗。

※以上言論不代表梅花媒體集團立場※

延伸閱讀

熱門文章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