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炫/台灣國際戰略學會副研究員
賴政府近期鎖定大陸九三閱兵進行「認知作戰」?這場標榜紀念抗戰的國家儀式,遭界定為「統戰秀」與「威權化」,進而打造一套與「兩岸割裂」的認同工程。民進黨政府甚至表示,曾在政府擔任政務官人士,參加九三閱兵都會存在一定風險。
九三閱兵的參加風險為何?賴政府自然沒有明說,不過倒是列舉馬英九、洪秀柱等指標性人物,並對退役將領以及演藝人員公開明示,可能會有依法查辦的潛在威脅。民進黨政府透過各種方式威脅利誘,十分嚴肅看待這場大陸九三閱兵,總統賴清德5月早已定錨「歐戰」作為唯一紀念焦點,這項作為如今看來已在國內外帶來連鎖效應。對外,國際社會認為台灣在歷史敘事與當代戰略做出選擇;對內,台灣內部正被這套紀念歐戰的敘事綁架,失去歷史的話語權,卻還忌憚著防範大陸九三閱兵?
自我切割歷史 害怕重塑認同
賴政府把大陸的紀念活動認定「政治操弄」,並對有出席意願的參加者採取事前警告,表面上是為了國家安全與原則把關,深究可見極為明顯的政治意圖,就是為了強調「台灣不是中國的一部分」,擔心兩岸共同的歷史經驗遭到校正回歸,而把杯葛九三閱兵作為切割為非我族類的「他者記憶」。
賴清德以敘事尋求歷史上的正當化,透過當代政治解構歷史連結手法,今年5月利用一場「歐戰勝利80週年茶會」作為轉折,逕自轉譯歷史事實作為政治立場,即便台灣自始至終都是歐洲戰場的「缺席者」。這已削弱了台灣社會對於客觀歷史理解,也把史實紀念變成選邊站隊的意識形態,如今阻攔台灣各界參與九三閱兵,還用抗中保台的統戰老調,說穿只是害怕重塑歷史認同。
放棄對日抗戰 來為台獨鋪路
陸委會重申中共一再扭曲歷史事實,宣稱主導對日抗戰,並且舉辦「九三閱兵」及「台灣光復」等相關活動,此次紀念不僅展示軍力,帶有更深政治意涵。事實上,回顧民進黨1986年正式成立政黨,卻還搶先紀念1945年結束的歐洲戰爭,自己主動淡化「台灣光復」的歷史節點,如今失去對日抗戰的詮釋權還能怪罪別人?
以詮釋權作為改變史觀的具體策略,目的在以集體記憶的關鍵節點逐步淡化,回顧2015年,當連戰、秦金生與郁慕明等人參加中國舉行「慶祝抗戰勝利七十週年閱兵」,總統府、國防部以及藍綠政治人物即便頗有微詞,當時民進黨仍是最大在野陣營,抗中意識氛圍早把這類紀念活動給間接淡化。所謂「中華民國領導對日抗戰」的話語權逐漸崩解,隨著政黨輪替開始切割對岸,自從2016年民進黨接連三屆執政下進而轉向紀念歐戰,難道不是為了台獨親日而自己放棄抗戰勝利的主導權嗎?
閱兵「統戰」單極化 邪惡軸心的雙重鏡像
民進黨政府將北京的閱兵活動定調「統戰演出」,以此作為批判對岸意圖的核心主軸,閱兵活動妖魔化的做法,具有兩面效果。內部來看,它有利於凝聚對抗大陸的情緒資本,轉化成為台灣選舉與認同動員的短期利益;外部分析,使得原本可能作為歷史敘事或兩岸交流平台,淪為一場對立的政治博弈。大陸九三閱兵的多重意義,在民進黨眼中只有單極化的統戰思維。
大陸舉行九三閱兵紀念「勝利日」,是否淪為「反法西斯」的「邪惡軸心」聚會?根據路透社指出,大陸國家主席習近平將與俄羅斯總統普丁、北韓領導人金正恩等同框,被指是對大陸抗戰先烈在內,所有二戰期間抵抗侵略而犧牲志士的最大羞辱。然而,1939年的二戰歷史中,以日本、德國以及義大利為主的「邪惡軸心國」(Axis Powers),卻被嫁接在當代地緣的政治議題,甚至抹去過去的歷史脈絡,這與賴清德紀念歐戰,以古諷今將邪惡軸心暗指大陸有何不同?
綜觀賴政府對大陸九三閱兵的動輒得咎,已現台灣首度紀念歐戰的敘事風險,其一,意圖切割共同歷史,迴避兩岸共享的抗戰成果,為跳脫「認同回歸」的可能;其二,透過「歐戰勝利」取代「抗戰勝利」的敘事轉移,實則是為台獨親日來作鋪路;其三,將閱兵活動簡化為「統戰秀」,已經削弱了台灣史觀的多元性,也將自身陷入意識形態的泥淖之中。最終,台灣失去的是自主詮釋的強權與社會記憶的厚度。正如喬治•桑塔亞那所言:「忘記歷史的人,注定要重蹈覆轍。」在刻意遺忘與扭曲史實之間,台灣社會所將承受的敘事風險,將是難以逆轉的認同裂縫。
※以上言論不代表梅花媒體集團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