烏克蘭動用無人機空投補給 支撐壕溝前線士兵戰力

在烏克蘭綿延的壕溝戰前線上,有些無人機用來追擊敵人,但另一些則為士兵送上重要補給。圖/取自澤倫斯基臉書
在烏克蘭綿延的壕溝戰前線上,有些無人機用來追擊敵人,但另一些則為士兵送上重要補給。圖/取自澤倫斯基臉書

在烏克蘭綿延的壕溝戰前線上,有些無人機用來追擊敵人,但另一些則為士兵送上重要補給。空投物資從彈藥、香菸、藥草到羅宋湯、包心菜捲、烤雞,這些補給支撐著烏軍士兵的生存,他們被視為烏克蘭最珍貴的戰力。士兵們每天都在生死邊緣不斷「突破極限」。有士兵在壕溝裡度過32天,生日時只求讓母親知道他還活著,以及一塊巧克力。

《華盛頓郵報》(The Washington Post)報導,烏克蘭東部,幾名士兵在夜間操作無人機,將40磅的補給品固定在機身底部後升空。在一處地下指揮所,代號維克托(Viktor)的指揮官透過螢幕監看無人機飛往波克羅夫斯克(Pokrovsk)前線附近一處樹林。那裡因近期的砲擊仍冒著火光。無人機抵達後投下包裹,一名士兵隨即從壕溝裡出來收取。在熱成像畫面中,他的身影清晰可見。維克托透過通訊表示「任務完成」。根據烏軍慣例,他只以名字示人。

在這片穿梭著敵我雙方無人機的戰時天空,這次投送並非攻擊任務,而是為前線步兵補給食物和飲水,因傳統運輸方式在俄軍無人機監視下難以進行。

這類任務在烏克蘭前線越來越普遍。地面部隊往往僅帶足幾天的補給就被派往陣地,但在無人機威脅下,可能被困一個月甚至更久。這些士兵手中多半只有突擊步槍、一挺機槍和幾枚手榴彈,他們所承受的壕溝戰境況,在許多方面都與第一次世界大戰的境遇極為相似。

為了讓士兵活下去,烏軍動用的無人機成為生命線,可以空投彈藥、香菸、安神草藥,甚至羅宋湯、包心菜捲、烤雞等家鄉滋味。這些補給支撐著抵擋俄軍不斷推進的士兵,他們被視為烏克蘭最重要的戰力,而前線戰壕能否守住,將決定戰爭走向。

然而,每一次投送都伴隨風險,無人機可能暴露烏軍位置,引來反擊。

在前線後方的一處村莊民宅,烏克蘭第68獵兵旅(68th Jaeger Brigade)的士兵正打包補給,內容包括食物、飲水、香菸、行動電源和彈藥,並用膠帶逐層封裝。為避免在空投過程中損壞,所有物資必須仔細處理,尤其手榴彈會與引信分開投放,以降低爆炸風險。

這些包裹每隔數天就會被運到距前線約一英里的地點,再交由原本用於農業、後來改裝的無人機投送。這些無人機曾被用於轟炸俄軍,如今也擔負補給任務。

《華郵》訪問34歲的米哈伊洛(Mykhailo),他與三名戰友剛從一處加固前線據點撤回,他們在僅12平方公尺的陣地裡堅守了38天。他表示,最危險的環節是往返據點的路途。由於部隊缺乏裝甲車,只能使用普通皮卡運送,士兵下車後還需要奔跑約350公尺才能抵達陣地。他們背包裡通常只有小鐵鍬、幾套換洗衣物、十餘枚手榴彈、500發子彈和一瓶水。他說:「我們不帶太多,因為後面會有人空投食物。」

這些補給投送是孤立無援時與外界的唯一聯繫。士兵們知道,必須撐到壞天氣趕走無人機,下一批人才能來換防。米哈伊洛要求投送填字遊戲來打發時間;他的副連長列昂尼德(Leonid,38歲)則提到,另一名士兵要偵探小說練烏克蘭語,他本以俄語為母語,但不願再看俄文書。

即便是較為加固的據點,環境仍極為惡劣。士兵們用塑膠袋解決如廁,再盡力把袋子丟遠;並在尿液中丟入氯片以抑制臭味。冬天時,他們點燃乾洗手液取暖,以免冒煙暴露。休息與放哨輪流進行,只能靠望遠鏡或潛望鏡觀察外圍。無線電是唯一聯繫,用暗號回報俄軍動向,並請求補給投送。

米哈伊洛說:「一開始只想著拼命完成任務,但到了第30天、第35天,就開始想起生活、工作以及妻兒。」

另一名39歲的奧列克桑德爾(Oleksandr)告訴《華郵》,他駐守的壕溝僅是泥洞加上簡陋通道,四名士兵必須在俄軍每日多次進攻下邊戰鬥邊拖走屍體,以免俄軍無人機發現。他回憶道,有一次俄軍發現他們,迫擊砲和無人機連續轟擊,把綽號「蟑螂」的戰友活埋在六呎深的土堆。他拼命挖了20分鐘,只掘出雙腿,最後接到撤退命令,只能棄他而去。「那一刻我們都以為,這裡就是我們的葬身之地。」副營長伊拉(Ira)說,人力短缺下,她只能不斷逼士兵「突破極限」。

41歲的瓦列里(Valerii)曾是麵包師,最近結束在壕溝裡的32天輪防。7月25日,他透過無線電向指揮部報告,那天是他的生日。他除了生存下去外,只有兩個心願:第一,讓他的母親知道他還活著;第二,想在咖啡裡配一小塊巧克力。「我只想吃點甜點。」當天,一架無人機飛來,從天上掉下幾條士力架巧克力,足夠壕溝裡四人分食。

延伸閱讀

熱門文章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