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衣冠城專欄】印度外交轉向但難脫倚美格局

衣冠城/梅花新聞網主筆

美國總統川普於今年8月初以印度進口俄羅斯石油違背制裁規定為由,調高印度出口至美國產品關稅至50%,從8月27日起實施。此舉對印度出口美國的服裝、珠寶、鋼鐵等多項主要產業造成重大影響,更衝擊「印度製造」的長期戰略及數百萬印度勞工生計。印度在經濟上對美國無力反制,無法對美國進行報復,但美印關係因貿易緊張勢急轉直下。

在這樣的背景下,印度釋放改善北京關係的訊號,總理莫迪參加今年在天津舉行的上海合作組織峰會,北京也趁此機會尋求雙邊關係的突破。8月18日至20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員兼外交部長王毅應邀訪問印度,主持中印邊界問題特別代表會晤,並與印度高層就邊境局勢、貿易及航線恢復等議題進行對話。王毅此行也為莫迪8月底訪華參加上合會鋪路。

王毅此行雖然沒有重大突破,但對於局勢求穩向好還是有些收穫。例如在邊境問題上,繼續維持高級別對話,尋求在邊境地區建立新的信任措施,推動減少軍事人員部署。在貿易與投資領域推動合作,恢復直航,加強人員與文化交流。而莫迪在社群平台也公開肯定王毅的訪問,對未來印中關係的改善表達期待,對多邊主義平台如「金磚國家」和上合組織表現積極態度,願意共同應對國際環境的挑戰。

莫迪近日訪問天津參加上合會峰會,這是他七年來首次訪華。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以友好姿態接待莫迪,強調中印作為全球人口最多的兩大國應加強合作。峰會期間,莫迪與俄羅斯總統普丁會晤,雙方討論增加對俄羅斯出口等貿易合作,尋求增加對俄羅斯的出口以縮小雙邊貿易差距。莫迪在峰會上強調區域合作的重要性,展現出願意在上合組織框架下推動多邊合作的態度,促進地區穩定與發展。此行也顯示出印度在面對美國貿易壓力的同時,致力於外交與經貿夥伴關係的多元發展與布局。

面對川普對等關稅的強大壓力,莫迪的確表現出相當的靈活性,但若是斷論印度放棄「倚美制中」就未免過於武斷。

首先,外交政策的選擇有大半來自對國家的自我認知與界定,印度自認是發展中的大國,是南方國家的領袖,是英國在南亞霸權的繼承人。這就決定了它與中俄甚至美國的互動方式,認為自己是各方必須籠絡的關鍵角色,特別是在拜登政府時代,拜登對莫迪的百般示好,除高規格接待莫迪訪問美國,在新德里舉辦G20時也吹捧印度的成就,讓印度忘乎所以,現在受到川普的羞辱自然嚥不下這口氣,但是國家實力根本與中俄不是一個量級,中俄也知道印度向來投機的外交作風,現在一時的親熱究竟能維持多久,令人懷疑。

如前所述,印度自認是大英帝國在南亞的繼承人,對於中印邊境的認定便是來自這樣的認識,但對於中國卻是百年屈辱的歷史記憶,如此一來,讓兩國邊境陷入複雜的歷史情緒與認知之中,加上印度的大國「自信」,自認21世紀是「龍象之爭」,恐怕不會放棄與中國的全面竟競爭,更不會因為美國的關稅壓力就在邊境問題讓步。

最後,回到經濟上,印度由於種性制度與性別歧視社會制度陳舊,人民教育水平低下,以及基礎建設落後等等因素讓印度在製造業上遠遠落後中國。特別是當製造業進入自動化後,龐大的人口非但不是紅利反成為負擔。印度對中國經濟高度依賴,印度2023年進口總額為6,772億美元,中國進口產品達1,010億美元,占進口總額15%,2018年這個數字只有700億美元短短五年內增加了將近50%,而印度對中國出口仍停滯在每年約160億美元,這種結構性因素造成雙邊的經濟矛盾,以及印度一心想要取代中國成為世界工廠的野心也不會因為外交上的一時投懷送抱就有所改變。

川普對印度加徵50%關稅,無疑重創印度出口產業,迫使莫迪政府調整外交布局,轉向尋求與北京加強接觸,以示多元化平衡。然而,中印關係仍受制於歷史邊界爭議與印度的大國自我認知,雙方結構性矛盾難以化解。印度自獨立以來的不結盟路線不會因為川普壓力而改變,莫迪雖展現靈活外交,但說放棄與美國合作的基本路線,尚待觀察。整體而言,印度此次轉向更多是權宜之計,在大國博弈中尋求迴旋空間,而非真正的戰略轉移。

※以上言論不代表梅花媒體集團立場※

延伸閱讀

熱門文章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