湯紹成 /亞太綜合研究院院長
日前綠營大罷免失敗後,美國在台協會(AIT)立即展開行動,與朝野相關人士會面並公開合影,展現美方不偏袒特定政黨,而是聚焦國防政策與安全合作的立場。短短數日後,美國參議院軍事委員會主席Roger Wicker亦率團訪台,強化了美國國會在台海局勢敏感時刻對台灣的支持。兩者結合,構成了美方在大罷免失敗後的戰略補救,意涵深遠,是否顯示美方的急切與慌亂?
在罷免案落幕後,AIT 迅速傳遞訊號:美國不以政黨顏色為判斷標準,而是觀察誰能推動國防政策。明白顯示美國的關切焦點是維持台海穩定。因此凡是阻撓國防預算、影響軍事合作的政黨或政治人物,都會面臨美方壓力;反之,若能推動國防支出與強化安全,美方便會保持溝通與合作。
當時立法院正準備審議2025年度的國防預算,總額達9495億新台幣,約佔GDP的3.32%。AIT 對此高度關切,因為預算不僅關乎台灣自我防衛能力,也牽動美台軍售、武器共製及聯合演訓等長期合作。反之,若預算延宕或被刪減,將削弱美國在台灣安全承諾的基礎。由此可見,AIT 的介入已超越外交禮節,而是直接觸及美國在台戰略布局。
在 AIT 積極動作後不久,美國參議院軍事委員會主席 Wicker 於8月底訪問台灣。他不僅是重量級的國會領袖,還直接掌握《國防授權法》等核心政策。
由此可見,美國國會對台安全承諾不會因行政部門政策搖擺而改變。Wicker 明言「台灣有權保持自由與自決」,這使美國的支持上升至立法機構層面,形成制度性保障。再者,他提出美台共同生產武器的構想,特別是無人機等非對稱戰力。
這突破傳統軍售模式,意味著美台合作將從單純買賣走向共同研發生產,既能縮短交付時間,也有助台灣強化自主防衛能力。對此,賴清德也承諾將於 2030 年前把國防預算提高至GDP的5%,展現強化防衛的決心。
此外,這場訪問與北京九三閱兵幾乎同時。當時中國邀請普丁、金正恩與伊朗總統等人同台,展現「反西方聯盟」姿態。在這樣的背景下,Wicker 的訪台被視為美國的回應:華府在亞太安全問題上不會退卻,並強調貿易可以談判,但安全不容犧牲。
對台灣而言,美方積極行動,等於在國際舞台上替台灣發聲,凸顯其在印太安全與民主聯盟中的重要地位。此外,AIT 會見朝野立委、Wicker 公開支持台美軍事合作,向台灣社會傳遞美國不會放棄台灣的訊息,強化民心穩定,台美安全合作進入更深層次的制度化階段。
總體而言,大罷免失敗後,AIT與 Wicker 的迅速行動,把國防議題凌駕於黨派政治之上,顯示美方不希望台灣因內部政爭而削弱國防準備,確保美台安全連結不被動搖。除穩定台灣政局下的安全合作,還向北京傳達堅定立場。這一連串行動,不僅是短期的補救,更是美國在台海戰略中「確保穩定、強化合作」的長遠政策,但這一切是否真的如此,最後還是要川普來定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