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昭姿/民衆黨立法委員
公投花了11億,引起綠營爭議;大罷免造成的內耗對立與仇恨,又應如何計價呢?
此次核三延役公投,投票率雖只有三成,但同意方票數為不同意方近三倍之多,顯示台灣民眾對能源確實存在焦慮,對核能的態度開始出現微妙的變化。部分綠營的反核人士放馬後炮,以低投票率來挑戰花11億辦公投的意義。
這個批評對公投起家的民進黨而言,其實是很大的諷刺與自我打臉。當年民進黨在野時,創黨前輩甚至在街頭集體絕食抗議,只為了要一個公投來彰顯民主政治,讓人民對政策有發聲的機會。
未來國家的用電需求將更快速大幅增加,尤其發展人工智慧與半導體產業,已是趨勢與共識,預期耗電量非常可觀。科學佐證歷歷,長久倚賴的火力發電造成的空氣汙染與人體健康危害;減碳議題已經成為全球公民的責任,而核電技術與安全管理比起數十年前也有大幅進展,遑論電力與國安密切相關。當九成以上的能源從國外進口,一旦爆發軍事衝突,台海遭到封鎖,天然氣撐不到一兩周。烏克蘭所以能夠支撐三年半的戰爭,重要原因之一是擁有不須外求的至少四座核電廠,因為國際公約禁止戰爭攻擊核電廠。
核三延役公投,如果可以過關,就有機會讓台電至少每年少虧損一千億。這筆錢可以用在基礎建設與社會福利,而不是年年拿來補貼無底洞,過去三年電價已經漲了34%,台電的虧損累積已達4515億,目前看來無盡無了。錯誤的能源政策,才是全民的災難。
相對的,批評公投花錢不值,那麼是否有人檢視,醞釀了一年多,將台灣社會翻騰了好幾回的罷免活動,讓國家付出什麼代價呢? 執政的民進黨對2024年的選舉結果不認帳不買單,為了重返完全執政,選輸翻臉翻桌,發動無差別的大罷免,不但造成朝野立委在國會對峙,期間製造諸多不實的新聞與訊息,讓看不到真相全貌的支持者選邊站,只問你我不問是非,社會呈現撕裂與對立,不同陣營彼此算計仇恨。這期間,人民感受深刻,救災與災後重建都被延宕,關稅已然衝擊生計,但很多議題都被擱著擺著。很多朋友告訴我,他們已經不知道如何教育下一代,不知道如何學習與意見不同的人相處,不知道是否可以有不同的意見。
不是蓋新的核電廠,就先讓甫於五月除役的核三延役,讓政府與人民有充分的時間重新檢視能源政策。比起光電,風電,天然氣,核電供應穩定,價格低了好幾倍。只是此回發現,連知識分子都還停留在三十年前的核廢料放你家或我家的辯論層次?就算你願意,核廢料也不能放你家啊,小學生都可以聽得懂,核三有兩個用過燃料池,加上已經完工的核一乾式貯存場,陸續核二核三也會加入,核廢料至少還可以存放數十年。核三延役不是全面取代,而是先補上一塊穩定,乾淨,便宜的能源,讓台灣有機會好好重整能源政策。
這是讓人民參與決定能源方向的機會,能源政策攸關國家發展,經濟安全,你我的生活品質,與國家競爭力,如此重大的事項,當然不能只由少數人拍板定案,更不能讓單一政黨的反核神主牌來永遠牽制。
要談11億嗎? 我們不妨先來談談台電為何從當年的金雞母變成今日的敗家子,大家不妨先來談談鬧了一年多的大罷免,讓整個台灣社會付出什麼代價,要等多久的時間才能撫平這個巨大的傷口?
※以上言論不代表梅花媒體集團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