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花專論】823核三公投結果的政治風向解析

「核三延役」公投,在藍白合推、地方罷免案同步進行下,最終獲得434萬同意票。圖為投票前夕,民眾黨22日晚間在台北舉行造勢活動。圖/中央社
「核三延役」公投,在藍白合推、地方罷免案同步進行下,最終獲得434萬同意票。圖為投票前夕,民眾黨22日晚間在台北舉行造勢活動。圖/中央社

林治華/法學博士

台灣社會對核能的正反態度始終複雜且拉鋸,2018年「以核養綠」公投曾獲近590萬張同意票,顯示強烈支持核能;2021年「核四重啟」案,則在投票率不足法定門檻下未獲通過。此次「核三延役」公投,在藍白合推、地方罷免案同步進行下,最終獲得434萬同意票,卻因投票率未達三成,再度宣告失敗。

儘管未過,這場公投卻成為測試台灣社會對核能的態度政治的風向球,測試在野陣營的動員能力,也提供執政黨調整立場、重新定義能源論述的契機。
 
賴清德從反核鐵板走向技術審查 爭取中間選民
 
針對未通過的核三延役公投,總統賴清德隨即召開記者會,語氣明顯與民進黨過往「非核家園」的立場有所區隔。他強調理解社會對能源多元選擇的期待,並提出「兩個必須」:核安會需制定審查程序、台電需依程序進行自主安全檢查。這些表述雖未正面擁核,卻有效將議題從意識形態轉移到技術審查與程序正義的層次。

更具策略意味的是,賴清德在發言中首度表示「不排除先進核能」,為未來政策調整預留空間。這種說法不僅軟化了長期以來民進黨對核能的抗拒,也對社會關於缺電、電價與能源安全的焦慮給出務實回應。民進黨從「全面反核」轉為「有條件考量」,在語意上仍保留政治立場,但在實務上卻打開彈性空間,明顯可見其爭取中間選民的企圖。
 
藍白合作或競爭影響2026選舉布局
 
相對於賴清德的轉向,公投結果透露出在野陣營的動員困境,儘管選前有民調顯示支持核三延役者高達六成,最終投票率卻比過去核能公投案還低,這顯示民意支持並未有效轉化為票數,也凸顯國民黨與民眾黨在基層整合上的困難。

藍白表面合作,實則各懷盤算。國民黨將核能視為穩定供電的解方,而民眾黨則藉此鞏固在野話語,塑造「能主導議題」的角色。然而,合作模式能否延伸至2026地方大選,仍存在巨大變數。

就六都而言,台中市長盧秀燕已連任八年,藍營必須尋覓新接班人,是否與民眾黨協調將是一大考驗;台北市與桃園市現任市長皆具備連任優勢,若國民黨或民眾黨另推候選人,勢必出現「藍白相爭」的分裂效應;至於新北市,黃國昌的參選宣布已讓藍白合作提前進入競爭模式。高雄與台南則長期為綠營優勢區,藍白是否選擇「各自表態」或「禮讓」將牽動彼此合作氣氛。

換言之,「藍白合作」在不同直轄市的策略已逐漸走向差異化:有的可能出現協調空間,有的則不可避免陷入競爭。就此次核三公投而言,藍白是從「在野共推」到「同床異夢」?這場核能公投只是序曲,未來地方選戰才是真正考驗藍白能否合作的戰場。

這次公投在屏東恆春、台東蘭嶼、新北等核電設施所在地,皆出現「同意大於不同意」的結果,說明基層選民對能源穩定的現實考量,已逐漸凌駕於政黨立場之上。對多數民眾而言,核能不只是安全與環保的爭議,更關乎生活品質、電價穩定與產業競爭力。當然,民意趨勢這也是民進黨戰略轉彎的理由之一,當「非核神主牌」無法再動員足夠選票,政策就需改寫;否則,在野黨若想要在能源議題上取得分數,就需要提出具有經濟果實的政策,而不只以政治性議題作為主打,應積極回應選民對實質治理的期待。
 
823公投的結束啟動2026地方選舉的開始
 
核三延役公投未獲同意,在野黨沒得分,卻讓執政黨順勢完成立場微調的機會。民進黨從絕對反核價值論述撤退,轉進核安的程序與技術領域,成功重新定義核能議題,削弱了國民黨長期以來的政策攻擊主軸。

而在野聯盟面臨協調與共識的挑戰,新北提前陷入競爭,台中需要新局,台北與桃園潛藏分裂風險;以上這些情境都預示著藍白合作難以「全國一體」,反而更可能在不同選區展現「局部合作、局部對戰」的競合格局。

823公投雖已落幕,但能源政策之爭與在野合作難題仍將延續。2026選戰的鐘聲已響,能源政策會成為綠營與藍白營雙方角力、競逐的戰場;而藍白的合作與分裂,面對綠營候選人的角力,有些縣市或將形成複雜的二元捉對或三方混戰,誰勝誰出,2026政治版圖的分布,又將影響2028總統大選,且看未來發展如何!
※以上言論不代表梅花媒體集團※

延伸閱讀

熱門文章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