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雪麗專文談《對台六項保證法案》入法 翁履中:台海恐迎新變數

今年6月16日美聯邦眾院「國會台灣連線」訪台,總統賴清德(右)與共同主席貝拉(Ami Bera)握手。正是貝拉等人簽署推動《對台六項保證法案》。圖/取自總統府
今年6月16日美聯邦眾院「國會台灣連線」訪台,總統賴清德(右)與共同主席貝拉(Ami Bera)握手。正是貝拉等人簽署推動《對台六項保證法案》。圖/取自總統府

美國國會近日推動《對台六項保證法案》(H.R. 3452),要求將1982年雷根政府提出的「六項保證」入法,並賦予國會監督權。此舉不僅可能重新定義美國對台政策,也在台海局勢高度緊張之際帶來新變數。旅美學者翁履中警告,立法雖可能在川普政府立場反覆下提供穩定機制,但也可能打破過去50年來行政部門維持的微妙平衡,且恐迎來台海新變數。

「六項保證」的歷史淵源

「六項保證」是在美國前總統雷根(Ronald Reagan)當政時,因1982年美中簽署《八一七公報》,美國在公報中表明逐年減少對台軍售,引發台灣對安全疑慮,雷根透過內部備忘錄要求美駐台代表向台灣政府傳達六項承諾,包括:不會停止軍售;不與北京談判軍售事宜;不在台灣主權問題上進行調解;不改變美國對台灣主權的既有立場;不迫使台灣與中國談判;不在對台政策上做出有害台灣安全的改變。

這些承諾雖非條約,也未經國會立法,但長期以來被視為美台關係重要基石,與《台灣關係法》、美中三個聯合公報並列美國對台政策的三大支柱。

HR 3452法案:從承諾到法律

美國外交政策研究中心(FPRI)研究員任雪麗(Shelley Rigger)本月11日在布魯金斯研究所(Brookings Institution)發文指出,根據國會提出的《對台六項保證法案》,美國總統若要改變相關政策,如暫停軍售或迫使台灣進行談判,必須先通知國會,並接受國會可能的「不予批准決議」。換言之,國會將獲得實質監督權,可制衡行政部門的決策。

據知編號「H.R. 3452」的該法案,主要發起人國眾議員克里希納穆爾提(Raja Krishnamoorthi),他在5月15日首次提出該法案,而共同提案人除「國會台灣連線」共同主席貝拉外,還包括米克斯(Gregory Meeks)、史坦頓(Gregory Stanton)、楊金(Young Kim)等10名議員,多數與台長期保持友好。

2022年8月3日時任美聯邦眾院議員裴洛西(左五)訪台會見總統蔡英文(右四)時,眾議員米克斯(左三)也在場。圖/取自總統府

2022年8月3日時任美聯邦眾院議員裴洛西(左五)訪台會見總統蔡英文(右四)時,眾議員米克斯(左三)也在場。圖/取自總統府

任雪麗表示,支持者可能認為此舉能防止白宮因短期戰略利益,將台灣當作籌碼。如川普政府近來在經貿、外交與軍事上對台施壓,包括對台輸美商品加徵20%關稅,並一度提出對台灣半導體徵收100%關稅;同時拒絕賴清德總統過境紐約,並取消台灣國防部長與五角大廈官員的會晤。這些事件讓外界擔憂,美台關係在川普「交易式外交」下正被動搖。

但批評者則警告,「六項保證」入法,等於限制行政部門的靈活性,可能導致美中關係更加緊張,並增加台海衝突風險。

任雪麗:穩定支柱,還是風險?

任雪麗指出,美國國會長期以來對台展現兩黨共識,但多數涉台法案僅具象徵意義,真正能通過並落實的寥寥可數。2017年至2023年間,共124項涉台法案被提出,最終僅5項成為法律,包括2018年的《台灣旅行法》、2020年的《台北法案》、2022年的《台灣友人法案》以及2023年的《美台21世紀貿易倡議實施法》。

任雪麗說,《對台六項保證法案》雖可能像過往多數提案一樣,流於象徵意義,但在川普執政的不確定性下,它或許能為美國對台政策提供額外的穩定支柱。

不過她也提出質疑,一旦入法,是否會反而成為美台關係的風險?因為過去50年來,美國行政部門在處理台灣問題上維持「戰略模糊」與謹慎,這種靈活性正是避免衝突的原因。一旦國會以立法強行綁住行政部門,美中台三方的互動空間將被壓縮,意外後果難以預測。

翁履中:結構性變動恐衝擊台海

對此,現任德州山姆休士頓州立大學(Sam Houston State University)政治系副教授翁履中則認為,《六項保證》一旦入法將不只是象徵姿態,而是對美國對台政策結構性的改變。他警告,台灣問題敏感性極高,國會介入可能破壞既有的制衡機制。

「過去50多年來,行政部門偏向謹慎,這使得台海維持了相對穩定。」翁履中指出,「如果國會以立法方式限制行政部門的判斷力,台灣問題將更容易成為美中對抗的引爆點。」

他特別提醒,川普政府近期多次將台灣視為談判籌碼,從貿易稅率到外交安排,甚至軍事交流,都顯示台灣處境的脆弱性。在這樣的背景下,雖然入法能防止行政部門單方面妥協,但也可能迫使北京更激烈地反應。

從歷史經驗來看,美台中三邊關係之所以能在長期高壓下維持相對穩定,正是因為政策的一致性與模糊性。專家指出,任何「矯枉過正」的舉動,都可能帶來新的不確定。

任雪麗直言,「如果能謹慎起草並落實,《對台六項保證法案》或能在川普政府的不可預測中發揮穩定作用。但若缺乏精準設計,同樣可能成為新風險源。」

翁履中說,真正的問題在於「美國對台政策是否仍然穩定一致」。如果行政與立法之間缺乏協調,再嚴格的法律也無法阻止政策搖擺不定。

 

延伸閱讀

熱門文章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