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全球最熱投資話題無疑是生成式AI,從ChatGPT、Claude到大型企業,紛紛宣布「全面導入AI」、「重塑組織流程」,這股科技浪潮在資本市場被視為推動新一輪牛市的核心動能;但美國科技股美東時間19日突然明顯回檔,原因是來自一份麻省理工學院(MIT)的研究報告,其中提到「95%專案全賠錢」。
這一報告的發布,不僅讓那斯達克指數單日重挫1.4%、標普500指數下跌0.7%,包括Palantir、Arm等高投機性個股跌幅也分別接近一成,讓市場神經驟然緊繃。
投入超400億美元 僅5% AI專案產生實際營收
MIT這份名為《The Generative AI Chasm: The State of Business AI in 2025》的報告,是由MIT Media Lab「NANDA計畫」所發布的。報告指出,自2023年以來,美國企業在生成式AI領域投入的資金高達350至400億美元,涵蓋大型科技公司、銀行、醫療、零售與製造業。然經過逾兩年的觀察分析令人驚訝地發現,其中95%專案完全沒帶來任何可量化的投資回報,僅約5%AI試點計畫成功跨入實際商業部署階段,並創造出數百萬美元等級的營收或成本節省。
報告強調,這並非模型品質不足所致,而是企業「內部學習能力不足」,與缺乏可持續整合策略造成的結構性落差。
研究分析超過300項公開AI案例,並訪談52位來自不同產業的企業高管後指出,許多企業花大錢「自建」AI系統,卻無法有效將其嵌入日常流程,導致試點計畫停留在展示層級。「學不會」、「無法進化」是大多數企業導入AI的最大障礙。
更令人警醒的是,報告顯示,使用外部工具並與供應商建立深度合作關係的企業成功率高達67%,而採用完全自研策略的企業成功率僅33%。換言之,那些投入數十億美元獨立打造AI工具的科技巨頭,很可能處於高成本、低產出的陷阱中。
AI hype首度逆轉 華爾街恐迎來「生成式泡沫檢驗期」
MIT報告出爐後,「AI投資回報率」瞬間成美國資本市場討論焦點,多名大型投資銀行分析師提醒目前AI估值已處於極高區間,只要再有一兩件失敗案例放大效應,就會觸發更大規模的調整。
美股19日與AI概念密切相關的企業普遍帶頭下跌,軟體公司Palantir急挫9.4%,晶片製造商Arm下跌5%,部分以「AI硬體設備」為賣點的企業跌幅也超過4%。
一位與大型科技基金往來密切的交易員向倫敦《金融時報》表示:「這份報告在華爾街傳得非常快,因它不是『懷疑論』,而是基於300個商業案例得出的結論。投資人突然意識到,AI不是『買了就轉變』,反而可能變成新的燒錢黑洞。」
OpenAI執行長奧特曼(Sam Altman)也在日前表示,「AI泡沫的確可能正在形成,一些人極可能會因此血本無歸」,儘管他仍堅稱AI的長期價值將深遠影響人類社會,但短期內的資本市場,勢必必須重新評估這場技術革命的商業可行性。
不是模型技術失敗 而是企業「學習機制」失敗
MIT報告特別指出,一般用途的工具(如ChatGPT、Copilot)在個人層面可顯著提升效率,但當企業試圖將其放入正式流程時,便出現無法記憶上下文、不具備持續適應能力等技術瓶頸。
研究團隊以「學習落差(learning gap)」概念定義這種現象,指絕大多數企業僅使用AI「產生答案」,卻未能讓AI「從使用中學習」,導致系統始終停留在試做層次。
一名受訪製造業首席營運長(COO)直言:「LinkedIn上的討論好像世界已完全不同,但在我們操作現場,除了某些合約流程快了一點,其他基本沒變化。」
該報告進一步指稱,即使目前大部分產業尚未感受到變化,但在媒體、科技與電信領域,生成式AI已開始產生結構性影響,尤其在後勤支援、行政事務與標準化開發等非核心職能上,出現裁員與自動化趨勢。
其中超過80%的受訪企業預期,未來24個月「將縮減僱用規模」,金融與專業服務雖尚未完全受到衝擊,但也開始出現「有意延後徵才」的訊號。
報告結論強調:「跨越GenAI鴻溝的關鍵並非模型能力,而是供應商與使用者之間是否形成『共創機制』。真正成功的企業不是購買了一套工具,而是明確定義痛點、從前線出發、持續調整流程並要求供應商對成果負責。」
在外界期待AI帶來「第二次工業革命」的同時,MIT此項研究提醒投資人與企業,生成式AI的真正門檻並非演算法,而是人與組織能否讓AI成為「可學習的系統」。對美股而言,下階段上漲不會再由「技術想像」支撐,而將取決哪些企業真能把生成式AI化為實際利潤與效率,而不是停在一場昂貴的試驗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