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瑞雄專欄】人工智慧大規模取代人類工作 社會該何去何從?

張瑞雄/台北商業大學前校長、叡揚資訊顧問

當人工智慧快速進步並大規模取代人類工作,社會該何去何從?這個問題已不再是遙遠的科幻情節,而是迫在眉睫的現實挑戰。根據世界經濟論壇2025年未來就業報告,未來五年全球將有22%的工作面臨結構性轉型,約9200萬個職位將消失。最近高盛集團引進AI工程師Devin,已能將軟體開發效率提升三至四倍,甚至同時協作1.2萬名開發者。面對如此巨大的工作取代潮,人類社會無法再依循舊有模式運作,必須思考新型態的社會與經濟秩序。

首先必須承認AI帶來的生產力增長,實質上集中在極少數科技巨頭手中。像高盛、微軟、Alphabet(谷歌母公司)這些企業透過導入AI工具,大幅降低人力成本、提升利潤,但這些收益若無適當分配,將導致更加嚴重的貧富差距與社會不穩定。根據AI財富分配相關研究,國家應設立主權財富基金(Sovereign Wealth Funds),投資AI相關產業,讓國家能夠直接分享到AI產業的紅利,而不只是由少數股東或企業高層獨享。

更進一步,主權AI投資所得可用來支持全民基本收入(Universal Basic Income, UBI)制度。當AI取代了大多數基礎與中階職務,例如資料輸入、客服、軟體工程等,就業市場將呈現兩極化,頂端是少數擁有高技能與資本的人,中間階層則大量萎縮。UBI便成為維持社會基本穩定與消費動能的重要機制。透過將AI帶來的超額利潤返還給全民,每人每月固定領取基本生活費,能避免社會陷入大規模失業與消費萎縮的惡性循環。

但推行全民基本收入並非無代價的烏托邦,首先國家必須確保有穩定且可持續的財源支持,例如AI產業稅、數位服務稅、主權基金投資收益等。若完全依賴傳統稅收或舉債,恐怕難以長期維持。此外UBI亦可能帶來部分人失去工作的意願,產生「懶人經濟」的副作用。因此UBI應設計為「基礎保障」而非「全面補貼」,同時結合就業再訓練與社會服務義務,讓領取者仍保有社會參與與自我實現的機會。

除了全民基本收入之外,政府與企業也應積極推動人力轉型與終身學習。2025未來就業報告指出,未來五年內約39%的核心技能將面臨變化或淘汰壓力,但分析性思維、彈性與敏捷性、領導力與社會影響力等人本技能反而更加重要。也就是說,雖然AI取代了大量重複性、標準化工作,但創造力、判斷力、人際溝通等領域仍是人類的強項。

企業必須負起責任,不僅追求利潤最大化,更應將部分盈餘投入員工技能提升與轉職輔導。例如谷歌、亞馬遜等公司已設立員工再教育基金,提供內部轉職機會。政府則應與企業協力,建立涵蓋全民的數位教育體系,讓各年齡層都有機會學習AI應用、資料分析、設計思考等未來所需技能。

此外也不能忽略跨國公平分配的問題,AI帶來的財富集中於美國、中國等少數科技大國,其他發展中國家可能因無法參與AI競爭而進一步被邊緣化。因此如何建立起「跨國AI收益共享機制」非常重要,類似碳權交易或國際稅務協議,將全球AI產業超額利潤部分回饋至全球公共福祉,例如氣候變遷防治、公共衛生、全球教育資源等等。

從更深層次來看,AI時代促使人類社會重新思考「工作」與「價值」的意義。過去工作不僅是維生工具,更是自我認同與社會參與的方式。若未來大多數人不再需要工作賺錢,該如何建構新的社會價值觀?或許答案在於推動公民社會與志願服務,讓人們將時間投入於藝術、創作、環境保護、社區服務等非營利性質的活動,重建人與人、人與自然的連結。

雖然人類面臨AI挑戰,但AI取代人類工作並不必然導致末日景象,關鍵在於制度設計與價值選擇。政府、企業與個人必須共同努力,透過AI產業投資與主權基金、全民基本收入、終身學習體系、跨國分配機制,以及社會價值重建等多重策略,建立一個更公平、更有尊嚴的未來。讓AI成為全人類的福祉,而非少數科技巨頭的專利,這才是21世紀文明社會應有的選擇。

※以上言論不代表梅花媒體集團立場※

延伸閱讀

熱門文章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