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天一部戲 大陸短劇熱潮延燒好萊塢  東莞豎店成「夢工場」

東莞「豎店」最快僅需兩天即可完成一部短劇製作。圖/取自21世紀經濟報導微博
東莞「豎店」最快僅需兩天即可完成一部短劇製作。圖/取自21世紀經濟報導微博

近年來,以「霸總愛情」「復仇逆襲」「穿越奇情」為題材的大陸網路短劇,從社交媒體的豎屏小劇場一路竄紅,逐漸走出亞洲,吸引好萊塢影視業的關注。這股「中國模式」的影視文化輸出,背後不僅有短劇產業的龐大商業價值,也有東莞等地興起的短劇基地提供支撐。

廣東東莞的「豎店」影視基地,被視為大陸短劇產業的縮影。基地面積超過10萬平方呎,其中8萬平方呎設置模擬辦公室、醫院、警局、豪宅等場景,為短劇提供一條龍服務,包括場景租用、演員培訓及後製支持。據《香港01》報導,豎店自2024年營運以來,已有近300個劇組洽談合作,最終有130個劇組完成拍攝,每日租金約5000元人民幣(下同),最快僅需兩天即可完成一部短劇製作。

豎店創辦人歐陽傑指出,短劇的盈利模式早已超越「賣劇」,而是形成「短劇生態」,包括:短劇帶貨──將產品自然融入劇情情境,並在留言區附上購買鏈結。客製化短劇──為品牌量身打造故事,將商業廣告隱藏於劇情中。

其中,一個化妝品牌便藉由客製化短劇將399元的化妝品銷量推高至600萬套,實現超過24億元人民幣的營收,展現了「流量即變現」的巨大潛力。

東莞的「豎店」影視基地,被譽為大陸短劇產業的縮影。圖/取自21世紀經濟報導微博

東莞的「豎店」影視基地,被譽為大陸短劇產業的縮影。圖/取自21世紀經濟報導微博

與中國大陸市場依靠廣告、帶貨不同,短劇在海外則多以「課金模式」獲利。據市場研究機構Omdia數據,主打海外市場的短劇應用程式《Reelshort》,在2023年收入約3600萬美元,但到2024年已暴增至2.14億美元。不少觀眾願意每周花5美元反覆觀看劇集,甚至每年投入200美元持續追劇。

美國演員Tess Amelia便是這股風潮的受益者。她原本因新冠疫情與好萊塢影視工潮停工,後來因參演短劇重啟事業。Amelia透露,早期美國短劇多數直接翻拍中國大陸IP,「大約85-90%的劇本來自大陸」,但隨後逐漸本土化,例如狼人、吸血鬼愛情題材成為美國觀眾新寵。

她對大陸短劇製作的「快節奏」尤為震驚。好萊塢每日最多拍攝8個場景,而中國大陸短劇團隊常能達到兩倍進度,僅需6天便可完成一部百集短劇,並在演員殺青後一個月內上架。她形容:「這種效率是好萊塢所無法比擬的。」

《商業內幕》(Business Insider)網站指出,隨著短劇風潮興起,好萊塢也開始試水溫。派拉蒙影業將旗下經典青春片《辣妹過招》(Mean Girls)重新剪輯成23個長度1至10分鐘的短劇片段,並於TikTok上架,嘗試迎合新世代的觀影習慣。

東莞豎店營運總監羅一夫認為,短劇的出海確實是一種文化輸出,但並非單純複製,而是需要與當地市場結合。他強調大陸團隊在成本與製作效率上具備優勢,但劇情題材必須做「本土化」改編,才能真正吸引海外觀眾。

從東莞的短劇夢工場到好萊塢的商業試驗,「中國模式」正在影響全球娛樂產業。短劇不僅是消遣娛樂,更是商業變現的新藍海。未來,它或許會成為大陸影視輸出的一張「文化名片」。

延伸閱讀

熱門文章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