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烏克蘭戰爭潛在和平協議的談判加速之際,烏東的頓巴斯(Donbas)再度成為焦點。這片自蘇聯時期以來便是工業心臟的土地,如今不僅是俄羅斯總統普丁(Vladimir Putin)推動「大俄羅斯」構想的關鍵戰場,對烏克蘭而言,它象徵著國家主權與無數士兵的犧牲;對歐洲盟友而言,則是檢驗能否守住國際秩序的試金石。
美國有線電視新聞網CNN報導,烏克蘭的頓內茨克州(Donetsk)與盧甘斯克州(Luhansk),合稱「頓巴斯」(Donbas),在蘇聯時代是工業重鎮,同時擁有煤礦與鋼鐵廠。然而,頓巴斯同時也擁有肥沃農地、重要河流,以及亞速海(Sea of Azov)的海岸線。
歷史上,頓巴斯是烏克蘭「最具俄羅斯色彩」的地區之一,擁有相當比例的俄語人口。十年前走訪時就能感受到,部分當地人對遙遠的基輔(Kyiv)政府缺乏好感。
2014年克里米亞(Crimea)遭兼併後,俄羅斯總統普丁(Vladimir Putin)隨即在頓巴斯煽動當地動盪。親俄民兵在地區內迅速出現,其中一些甚至配備坦克,輕易奪下盧甘斯克與頓內茨克兩座城市,當時的烏克蘭軍隊準備不足、士氣低落。
在隨後近八年的戰事中,這些分離地區持續爆發戰鬥,有時激烈,親俄分離勢力與烏軍多次爆發激烈衝突,根據烏方數據,造成超過1.4萬人死亡。
自2014年以來,至少有150萬烏克蘭人離開頓巴斯,估計仍有超過300萬人生活在俄羅斯佔領之下。莫斯科向這些分離控制區的居民發放數十萬本俄國護照。
但普丁並不滿足。就在2022年2月全面入侵前夕,他聲稱所謂的「文明世界寧可視而不見,彷彿不存在這場恐怖與種族滅絕,而將近四百萬人正因此受害」,並承認盧甘斯克與頓內茨克為獨立國家。
同年稍後,莫斯科在假公投後單方面、非法吞併這兩地,以及烏克蘭南部的札波羅熱(Zaporizhzhia)州與赫爾松(Kherson)州,儘管當時僅部分地區落入俄軍之手。
對克里姆林宮而言,撤出佔領地(如2022年撤離烏克蘭北部大片土地)與那些已被單方面宣布「併入祖國」的地區,有著天壤之別。尤其對執著於「大俄羅斯」理念的普丁來說,更是不可接受。
分析人士指出,以目前戰況推進速度,俄軍恐怕還需要數年才能完成對被併吞領土的徹底控制。同樣地,烏克蘭要奪回已失去的大部分土地的可能性也微乎其微,目前盧甘斯克幾乎全境已失守,頓內茨克則超過七成落入俄軍手中。
然而,基輔仍掌握著一條由工業城市、鐵路與公路組成的堡壘般的帶狀防線,形成一道阻擋普丁部隊的重要屏障,包括斯拉維揚斯克(Sloviansk)、克拉馬托爾斯克(Kramatorsk)與科斯坦丁尼夫卡(Kostiantynivka)等地。
對烏克蘭總統澤倫斯基(Volodymyr Zelensky)而言,放棄頓內茨克那些烏軍曾為保衛而犧牲的剩餘領土,無疑是政治自殺。根據基輔國際社會學院(Kyiv International Institute of Sociology)調查,約四分之三的烏克蘭人反對割讓任何領土給俄羅斯。
撤出頓內茨克剩下的地區,也會讓烏克蘭中部遼闊的平原暴露於俄軍下一輪進攻之下,澤倫斯基一再強調這點。此外,這樣的舉動也將構成違憲的領土拱手相讓。
對澤倫斯基的歐洲盟友來說,這同樣觸及關鍵原則:侵略不能以領土作為獎賞,烏克蘭主權必須受到保障。
如同2014年一樣,頓巴斯仍是普丁野心的「核心戰場」,也是歐洲能否守住規則為基礎國際秩序的最大考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