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總統川普(Donald Trump)與俄羅斯總統普丁(Vladimir Putin)在阿拉斯加的峰會已落幕,但烏克蘭和平仍遙遙無期。普丁的目標遠不止於奪取土地,而是迫使烏克蘭徹底屈服;相對地,基輔與西方則企圖劃下明確紅線。美媒分析認為,這場戰爭最可能的兩種結局正逐步浮現:一是烏克蘭割讓部分領土,卻仍能以一個安全而主權完整的國家存續;另一種則是既喪失疆土,也失去主權,最終重回莫斯科的勢力範圍。
《華爾街日報》(The Wall Street Journal)報導,普丁無視美歐推動的停火構想,強調將繼續戰爭,直到烏克蘭與西方滿足莫斯科更大的地緣政治訴求。他在峰會後稱,必須徹底消除危機根源、考慮俄羅斯的正當關切,並重建歐洲及全球安全格局的平衡。
所謂「危機根源」,指的是對烏克蘭親西方路線及北約東擴的不滿,顯示普丁仍未放棄恢復俄羅斯對烏克蘭的影響力、重建東歐勢力範圍與重奪大國地位的目標。而這正是他2022年發動戰爭的原因。
俄羅斯試圖徹底征服基輔的行動失敗,且恐怕已無法企及。烏克蘭依舊頑抗,迫使俄軍付出高昂代價才能換取有限戰果。而烏克蘭完全驅逐俄軍的希望也在軍力吃緊下逐漸渺茫。《華爾街日報》分析,這場二戰以來歐洲規模最大的戰爭,最終可能出現兩種合理的結局。
結局1:割地但獲安全保護的烏克蘭
烏克蘭領導層已逐漸接受自己無力完全收復國界。烏克蘭總統澤倫斯基(Volodymyr Zelensky)日前在與川普及歐洲領袖的視訊會議中,首次表達在停火後願意就領土進行談判。
基輔與歐洲國家強調,他們絕不會承認俄羅斯佔據的領土,因為那將使國際法從防止征服的禁忌,變成鼓勵侵略的獎勵。但他們已釋出訊號,願意接受俄羅斯實際控制的現實。
對基輔與歐洲支持者來說,最好的結果是將俄羅斯限制在現有的佔領區,相當於烏克蘭國土的五分之一。
更大的問題是,剩下80%的烏克蘭領土命運將如何。基輔與歐洲盟友希望透過強化烏軍防衛與西方安全援助,確保縮減後烏克蘭的主權與安全。由英國與法國領導的「志願者聯盟」(coalition of the willing)甚至提議,直接派遣部分部隊駐烏,以威懾俄羅斯未來的再次進犯。
歐洲領袖希望美國也能參與對烏克蘭的安全保障,近來川普似乎態度有所鬆動,但美方的具體角色仍不明朗。
這種結局將類似1953年韓戰的停火:半島分裂,但南韓自此獲得保護,尤其有美軍駐防。然而,對普丁來說,這樣的結果將是歷史性的失敗。他雖握有20%的烏克蘭土地,但大多已成廢墟,同時永遠失去烏克蘭大部分國土,還得看著西方部隊保護他口中堅稱的「兄弟國」。
唯一可能迫使普丁接受這種退讓的理由,或許是戰爭給俄羅斯內部帶來無法承受的經濟與政治風險,或是無法抵擋美國主導制裁的升級。但目前多數觀察家認為看不出這樣的跡象。
德國國際與安全事務研究所專家庫魯格(Janis Kluge)表示:「俄羅斯的觀點是,這場戰爭難以長久持續,但烏克蘭更難撐下去;等到經濟問題迫使俄羅斯不得不停戰時,烏克蘭早已輸了。」
川普與美國官員暗示,華府可能透過打擊俄羅斯石油收入來重創俄國經濟,包括對俄油買家徵收懲罰性關稅、制裁金融交易、封鎖俄羅斯的「影子艦隊」(shadow fleet)等措施。但多數分析認為,即使加強制裁,也需時間才能產生重大效果。除非普丁擔心政權穩固,否則難以想像他會把經濟壓力置於對烏克蘭的歷史執念與讓俄羅斯再次偉大的雄心之上。
結局2:割地且受制於俄的烏克蘭
自2022年入侵以來,俄羅斯的要求包括縮減烏軍規模、限制武器與西方軍援,並改變烏克蘭的政治體制,涵蓋憲法、領導層,以及語言、歷史與國家認同政策。
對烏克蘭而言,最大風險不僅是失去東部與南部,而是殘存的國家將無力抵擋繼2014與2022年之後俄軍的第三次入侵。這種威脅可能迫使基輔在內政與外交上都必須順從莫斯科的意志。
如此一來,烏克蘭剩餘地區將淪為俄羅斯附庸,這對一個渴望鞏固民主、融入歐洲與西方的國家而言,無異於徹底投降。對烏克蘭人而言,這比失去東部土地更不可接受。
然而,普丁若要迫使烏克蘭接受這樣的屈服條件,只能依靠戰場。雖然俄軍在領土上僅取得有限進展,但其核心目標是削弱烏軍的戰鬥意志。
三年半的持續戰爭讓烏軍疲憊不堪、兵力短缺,並對自家將領不滿,但他們仍然堅持抵抗。隨著無人機日益主導戰場,防守比進攻更具優勢。
美國智庫卡內基國際和平基金會軍事專家考夫曼(Michael Kofman)說:「我不認為烏軍會崩潰,但若無法解決兵源與部隊管理問題,時間拉長後,可能不會在戰場上被擊敗,但會愈來愈疲於應付。」
多數分析家認為,俄羅斯在人口、兵力與財政資源上的優勢,使其戰爭努力看似比烏克蘭更能持續。不過考夫曼補充:「這場戰爭的歷史表明,烏克蘭展現了適應力與韌性。」在不利條件下,烏克蘭迄今仍設法持續頑抗,讓這場戰爭的最終走向依然未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