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疑美論」升溫!近6成不信任美國 葛來儀籲華府:表明台灣重要性

華府智庫「德國馬歇爾基金會」(GMF)印太計畫主任葛來儀18日表示,台灣民眾過去一直對美國抱持友好態度,但「疑美論」近來在台灣逐漸發酵,若放任這股情緒蔓延,最終可能損害美國利益。圖為白宮。圖/中央社
華府智庫「德國馬歇爾基金會」(GMF)印太計畫主任葛來儀18日表示,台灣民眾過去一直對美國抱持友好態度,但「疑美論」近來在台灣逐漸發酵,若放任這股情緒蔓延,最終可能損害美國利益。圖為白宮。圖/中央社

華府智庫「德國馬歇爾基金會」(GMF)印太計畫主任葛來儀(Bonnie Glaser)18日撰文指出,台灣民眾過去一直對美國抱持友好態度,但「疑美論」近來在台灣逐漸發酵,包括俄烏戰爭,美國拜登政府選擇不直接派兵協防烏克蘭,以及美國對台關稅、台積電赴美設廠等事件,成為推動不信任的主因,若放任這股情緒蔓延,最終可能損害美國利益。

葛來儀和印太計畫實習生藍立雅(Jennifer Lan)18日在GMF官網聯名撰文,除了拜登政府不派兵協助保衛烏克蘭,也包括對現任總統川普(Donald John Trump)的不信任,以及台積電將產能擴展至美國可能削弱台灣的戰略重要性,增加中國對台動武的風險。此外,川普對台灣實施的對等關稅也高於對美國盟友日本和韓國商品徵收的關稅。

文章寫道,對美國的疑慮有其歷史根源,但「疑美論」近來在台灣逐漸發酵,將華府描繪成一個不可靠的夥伴。若放任這股情緒蔓延,最終可能損害美國利益。

葛來儀引述民調數據指出,台灣民眾對美國的信任度明顯下滑,多項民調結果都顯示,台灣民眾對美國的觀感愈來愈負面,對於美國是否會在台海衝突中伸出援手的信心,也跟著動搖。

根據華府智庫「布魯金斯研究所」(Brookings Institution)在一份檢視2025年2月至4月所做民調的報告中指出,有40.5%的受訪者對美國抱持負面觀感,比2024年7月的24.2%大幅增加。認為美國不可信賴的比例,也上升13.9%。

另外,2025年3月的《美國肖像計畫》(American Portrait Survey)也發現,59.6%的受訪者認為美國不值得信任,比前一年增加了近10個百分點。在這兩項調查中,超過40%的受訪者表示,他們認為如果台海爆發戰爭,美國不太可能或絕對不會介入。

葛來儀認為,如果民意轉變持續惡化,將會損害美國的利益。日益加劇的不安情緒可能引發台灣人未來的絕望,這為中國提供了一個推進其長期戰略的機會;這種沮喪情緒也可能促使中國採取更具風險的行動來強制統一,例如挑戰台灣對附近海域的管轄權、實施隔離或封鎖,或奪取台灣的一個離島。

此外,包括澳洲、日本和菲律賓在內的其他地區夥伴密切關注美國在台灣問題上的可靠性。這些盟友將其視為衡量美國對其自身安全承諾。如果台灣對美國失去信心,這些盟友可能會開始懷疑美國的堅定性。中國可能強化關於美國實力衰落以及不願或無力保衛其盟友的論調。

為了回應台灣社會逐漸升高的疑美情緒,並增強台灣民眾對未來的信心與韌性,葛來儀建議美國應該積極採取6點行動,首先是「美國在與中國的各項談判過程中,不應出現任何可能傷害台灣安全或經濟繁榮的妥協或結果」,其次是「美國應該表明台灣對美國的重要性,例如透過總統公開演說,激發美國國內對台灣遭到攻擊時予以協防的支持」。

葛來儀指出,第三點為「美國應該批准並確保對台灣的各項不對稱武器裝備及時出貨,包括透過『總統撥款權』(PDA)和『外國軍事融資』(FMF)等方式,協助台灣提升自衛能力」,接著是「完成『台美21世紀貿易倡議』談判,美國國會也應該加速通過『避免雙重課稅協定』,排除雙方的投資障礙」。

葛來儀續指,第五為「便利而非阻礙台灣總統過境美國」,最後一點則是「持續派遣美國國會代表團訪問台灣,藉此重申美國對台灣民主、繁榮與安全的承諾」。葛來儀說,增強台灣對美國的信任,有助於加強對台灣在國防、經濟安全和韌性方面的投資,進而促進美國在印太地區的利益。

延伸閱讀

熱門文章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