譚傳毅/台灣國際戰略學會研究員
《自由時報》8月9日報導,今年五七印巴空戰中,巴基斯坦宣稱擊墜6架印軍戰機,而印度空軍司令辛格(A.P. Singh)於8月9日聲稱,印度在空戰中「也」打下了6架巴基斯坦軍機,多數是被俄製S-400陸基防空飛彈系統所擊墜,但他沒有說明型號。
在美國對印度商品徵收25%關稅政策、及以印度「不當行為」(採購俄羅斯原油)為由,加收懲罰性費用(金額未定)之際,爆出這條「遲到的捷報」,可見印度是多麼的想改變五七空戰的結論。
巴空軍確實擊落了印戰機
中國與西方國家對於能力的表現不同,中國過於保守、而西方國家過於樂觀,PL-15飛彈與殲-10C性能指標就是例子。
實際狀況很可能是在試射了10次霹靂-15,其中有9次射程達200公里,但有1次只達到了145公里,根據「料敵從寬、預己從嚴」原則,官方就標註射程145公里,實際射程卻可達200公里。請注意,巴軍所擁有的PL-15還只是外貿版本,據傳,解放軍自用PL-15的射程可達250公里。
再如美軍AIM-120D飛彈射程為160公里,但其「不可逃逸區」只有80公里,超過了80公里,彈體內燃料已用罄,無法進行二次點火加速,只能以慣性飛行80公里,此時飛行員還有機會逃逸,兩者加起來160公里,這是其最大射程。
霹靂-15採用雙脈衝點火方式,發射先向上飛行,然後慣性飛行搜索目標,數據鏈確認打擊物件後,導引PL-15飛向目標,在距離目標約30公里處,射控雷達與紅外「睜眼」,一腦袋砸向目標,此時飛行員的反應時間不足1秒,這就是五七空戰中、印軍戰機被擊落的大概過程。
印空軍沒有擊落巴方戰機
印度空軍一名匿名官員指出,「我們只是低估了PL-15飛彈的射程」。中國官方標其射程為145公里,實戰卻達200公里,結果遭超視距打擊被擊落。低估對手成為戰敗藉口,大概只有印度做得出來。
巴空軍1架殲-10C從200公里處發射2枚PL-15飛彈,直到飛彈距戰機剩下不到1秒鐘的航程,座艙警報器才示警,此時,一切都晚了,3架單價高達2.5億美元的飆風戰機化成了火焰。這個事件指向同一個核心問題,印度對這款中國飛彈的性能,尤其是有效射程和不可逃逸區,存在嚴重誤判。
再加上印軍本身體系作戰能力過於薄弱,例如多國武器裝備的數據鏈不相容(格式轉換需要12到15秒),不但延誤了對於威脅的感知能力、還拖慢了本身的反應時間。雖然印空軍也出動了預警機,但無法整合萬國牌武器裝備體系、電子作戰能力太差、人力指揮遠不如巴空軍預警機的指揮自動化,戰敗是必然的結論。
到目前為止,沒有可靠證據表示印空軍在空戰中擊落巴方戰機。相反的,巴空軍通過超視距空戰和體系協同,幾乎達到零戰損,而辛格宣稱擊落巴方戰機,實在缺乏證據支援,例如提供殘骸照片、飛彈命中視頻或第三方驗證。
印空軍S-400擊落了6架巴戰機?
辛格稱,S-400系統在300公里外擊落巴軍預警機。這可創下最遠的防空紀錄。雖然S-400的40N6飛彈理論射程達400公里,但若加上實戰中目標的機動性、電磁干擾、熱焰彈或干擾彈、電子元件效能衰減等制約因素,有效射程通常不超過250公里。
現代空戰史從未發生過300公里擊殺戰鬥機案例,連號稱射程達450公里的霹靂-17都沒有實戰記錄,S-400是第一個遠距離殺傷的武器,射程比PL-15還遠,有人會相信嗎?S-400飛彈最差的部分就是末端機動能力,無法形成「不可逃逸區」,打擊慢速飛機例如預警機或運輸機還行,想要打戰鬥機,那就難了。
所謂「防空、防空,十防九空」,意思是防空這件事真的很難,看看伊以衝突中,以色列防空系統面臨伊朗飛彈飽和攻擊幾乎崩潰即知。連美軍和以軍都做不完美的事情,印軍比美軍強嗎?
此外,空戰中巴軍預警機(ZDK-03)全程都在巴境內活動未越界,自然也未進入S-400射程範圍,且其電子對抗系統足以干擾鎖定S-400。
最重要的是,印軍S-400因與多國裝備數據鏈不相容,反應時間延遲達12-15秒,即使射程達到400公里,也無法有效攔截。單純想靠S-400遠程擊落巴軍戰機,還包括具備反電子作戰能力的ZDK-03預警機,簡直不可想像。
從技術方面來看,印空軍S-400擊落巴空軍6架軍機的概率極低,甚至於不可能,因為印軍體系作戰根本未成形,從其數據鏈反應時間就可以看出;而巴空軍清一色中式裝備(除了F-16被美軍鎖死),只要指揮得當,數據鏈傳輸幾乎沒有延遲,怎麼會被擊落呢?
既然從軍事上來看,印空軍幾乎不可能以S-400系統擊落巴戰機,而印軍方在五七空戰之後的3個月再度提及此事,只能說,此事不屬於軍事範疇,而是政治的!
政治止損的印度贏學
五七空戰後,印度國內反政府情緒高漲,辛格藉著遲來的「捷報」轉移對戰機被擊落、軍工專案潰敗(國產光輝戰機延誤)的質疑,尤其在莫迪政府即將採購54億美元S-400的背景之下背書,此時假造戰果可為後續交易造勢。
此時辛格渲染S-400擊落巴空軍的中式戰機,不但可以削弱中巴軍事合作、對沖「戰敗國」的汙名、還可以恢復並增強印度與美國談判關稅的實力與地位。因此我們認為,S-400戰果缺乏實證,政治動機明顯。
很明顯,川普也看到印度「虛胖」的本質,未來想指望印度在印太地區拖住中國,想必是緣木求魚。7月18日,川普指出,「可能有5架飛機被擊落」,他雖未點名哪個國家,但卻成為印度反對黨質疑莫迪的言論;辛格只好偷換概念,把「5架飛機被擊落」轉為「印軍擊落巴方5架戰機」。標準的印度「贏學」!
面對川普要求印度開放農產品市場(基因改造玉米和大豆)、轉向美國採購武器裝備、切斷從俄羅斯進口原油,印度卻顯得極為強勢,企圖營造在面對川普關稅戰時的「贏學」。所謂「贏學」,最初是中國網路對於「精神勝利法」的戲謔式解構,常用於諷刺某些強行標榜自身優越性或勝利的言論。此時,莫迪政府太需要印度「贏麻了」的宣傳。
五七空戰之後,美國迅速拉攏巴基斯坦,例如簽署礦產能源協定、美巴海軍聯合軍演,印度南亞「代理人」地位被巴基斯坦所取代。
印度「贏學」的口水不但噴向美國、同時對準巴基斯坦,最終企圖把「贏學」的唾液導向中國與俄羅斯,所謂「唾液漲、船就高」,就是這個道理;甚至於我們感覺,鼻涕都能成為印度的武器,誰被印度鼻涕粘到,誰就輸了。
中俄兩國會不會上了印度「愛的小船」,還不得知,本文暫且不表,我們專看印度的老對手巴基斯坦,其與美國關係正悄悄的發生變化。
美藉著巴基斯坦入中東
傳統上,從冷戰時期對抗蘇聯、到911反恐戰爭,美國大力扶持巴基斯坦,但僅限於經濟與安全層面,對於美國「印太反華戰略」是不支援的。
川普才不管這個,他將巴基斯坦商品關稅從29%降至19%,主要惠及紡織品(佔巴對美出口70%);最重要的是兩國簽署能源合作協定,共同開發俾路支省頁岩油(儲量僅2.34-3.53億桶,比大慶油田低得多)以及鋰、鈷等關鍵礦產資源,未來將把該省的瓜達爾港作為石油出口港,而中國經營該港已超過10年。
巴基斯坦的俾路支省在哪兒呢?就在巴基斯坦和伊朗與阿富汗邊境,那兒還出了個專門破壞中巴經濟走廊的「俾路支解放軍」(BLA),BLA同時得到印度和美國資金與武器的直接支援、更有伊朗的縱容;看起來這次美國打算自己上,進而排除印度影響力。
排除印度勢力不難,難的是中國深埋中巴經濟走廊已久,雖有BLA搞事,一旦遭到中巴軍事圍剿,立即躲進伊朗或阿富汗境內,剿滅不易。以過去美國處理中東問題的經驗,只要確立最終打擊對象,其餘勢力就是拉一個打一個,例如當巴基斯坦不聽話,美國就支援BLA在邊境搞事…。
美國最終打擊對象是誰呢?中國與伊朗。對付中國是長期抗戰,只能對峙,不能當真;對付伊朗就容易得多。
只要美國勢力進入巴基斯坦、並建立軍事基地,原本中國經營超過10年的中巴經濟走廊就不會順風順水;原本以色列軍隊從中東正面完全打不進伊朗高原,只能空襲或飛彈,現在美軍從伊朗背部突擊,威懾力道強太多了,至少比印度強。
面對巴基斯坦,印度再怎麼贏,也贏不回「戰敗國」的形象。印度最大的問題恰好就是「贏學」心態,而且什麼都要贏。這種「既要、又要、還要、都要」的國家,一時間固然可以獲得小利,長期恐怕是「贏小失大」。
※以上言論不代表梅花媒體集團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