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貴敏/現任律師
主計總處6日公布,7月CPI年增1.54%,較6月1.36%微升,連續三個月低於2%,並評估「對等關稅上路後,推升通膨力道仍有限」。數字看似亮眼,話術也精巧,卻彷彿把相機對準晴空的一隅,刻意將壓境的烏雲裁出畫面之外。稍懂經濟理論的人都明白,「我方出口」被課徵高關稅,加上新台幣升值,進口物價自然受到抑制。出口受挫、貨幣增強,短期CPI偏冷是經濟必然的反應。真正該憂慮的,是「需求冰封、成長疲弱」的隱憂,而不是自我粉飾的「物價平穩」。
其實,現實狀況比數字更冷冽。截至7月底,無薪假190家、3441人,其中明確因美國關稅所致者66家、1735人,較上期淨增10家、318人;行政院也評估,將有4.2萬至5.9萬人減薪、放無薪假或失業。這才是主計機關應該正視並向國人報告的重點:就業在降溫,信心在結霜。只盯著通膨低於警戒線來邀功,不啻是捨本逐末、掩耳盜鈴。
業界原本寄望談判能有轉圜,未苛責政府「先不說」,但結果揭曉,卻只丟下「暫時性關稅」的一句話,暫多久也說不清;如今又爆出是「疊加」,在原稅率上再加20%。定價一夕翻盤,接單如走鋼索。許多傳產老闆苦笑:「沒單等死,有單找死。」有人盯著海外買家的郵件,游標在「接受」與「拒絕」間徘徊;有人索性關掉電腦,背著雙手站在空蕩的廠房裡,看著幾台閒置的機器,彷彿凝視沉睡不醒的老友。
政府面對國際政經局勢,理應籌謀因應並備妥方案,但迄今毫無所獲,祗見資金、技術、人才拱手讓人,還粉飾太平?如今,半導體關稅又兵臨城下,就算台積電可憑在美設廠暫避刀鋒,但其他供應商和龐大的供應鏈廠商呢?而傳產業者在對等關稅衝擊下,業者的一條條精密加工產線上,技師們低頭趕工,卻心知這或許是最後一批出口的訂單。高關稅對台灣產業的衝擊,不旦在資金、人才、技術外流後「一損俱損」,一旦鏈條斷裂,可不是喊一句「穩健因應」就能接回!
從宏觀看,外需急凍、內需縮手、不確定性飆升,三股逆風同時壓頂。企業延後資本支出,庫存去化期延長,勞動市場先從減班休息開始,接著是裁員與關廠。CPI的低迷絕非「物價治理成功」,而是寒意滲進了價格。保羅·克魯曼在其《國際經濟學:理論與政策》中指出,當一國幣值強而外需疲弱時,必然伴隨利潤受壓與投資熄火,最終拖垮整體動能。此刻,台灣正踩在這種組合的邊緣,並一步步滑向更深的低谷。
在這樣的現實中,企業主的神情已不再是焦慮,而是近乎麻木。老闆算著賠多少時必須停手,員工則在盤算薪水被砍後房貸還能撐多久?工廠悄悄關掉機器,街角的小吃攤生意冷清,市場賣菜的婆婆更是抱怨買氣一天不如一天。城市的燈依然亮著,但那是被風雨逼出的光線,而不是繁榮的光輝。
《戰國策·魏策一》有言:「積羽沉舟,群輕折軸。」國家治理若對細小危機視而不見,終將在日積月累中傾覆根基。當產業已在風口上顫抖,人民在帳單前皺眉,政府最該做的,不是端坐廟堂自誇「物價平穩」,而是直面風雨、與民同站一線,把真相說足,把產業與勞工的苦處聽進去,把行動落在每一條飄搖的產線上。若只是反覆以「暫時」二字敷衍,讓一根根羽毛般的壓力持續堆積,終有一天,會壓斷整條經濟的龍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