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征輝/前海軍上校、艦長
古希臘史學家修昔底德在《伯羅奔尼撒戰爭史》,「米洛斯對話」中記下這句冷峻的現實:「強者姿意妄為,弱者只能忍受(The strong do what they can and the weak suffer what they must.)」。這不是歌頌強權,而是提醒國際政治的底層邏輯就是權力。
台灣眼前的雙重壓力
1. 經濟
面對全球第一強的美國,台美關係已經進入「關稅—產業—安全」綁在一起的新時代。美國只看利益最大化,台灣如果只是情緒表態,不可能不被動。
2. 安全
面對西太平洋第一強的中國大陸,灰色地帶壓力與高頻演訓已是常態。解放軍如入「無人之境」不是誇張的形容,而是長期累積的真實消耗──時間拖得越久,壓力只會越重。
兩種籌碼:利與害
無論是經濟或安全,台灣現今處境是前所未有的「大敵當前」。硬碰硬,我們打不過兩個強權,所以只能靠智慧周旋──先問自己:手上有什麼牌。
1. 利:可正向交換的價值
在川普眼中,台灣的分量只是筆尖,中國大陸則是一整張桌面。對美談判,我們能拿出來的「利」,在川普眼中無足輕重。
2. 害:對方不願承受的代價
台灣安全高度依賴美國,軍購又主要來自美方,「害」的槓桿自然抓在對方手裡。如果我們一昧強調對抗,卻沒有設計好可操作的反制或替代方案,談判必然會被美國牽著鼻子走。
台獨的理想與現實
台獨的目標,說白了就是「台灣人當家做主」。但在華府和北京的雙重壓力下,光喊口號、擺強硬姿態,換不到更大的自主權。真正的關鍵,是你有多少籌碼、怎麼管控風險,而不是比:誰的話比較硬!
想當家作主,方法其實不難,而且以前用過——就是馬政府時期的「和中」。那時兩岸往來熱絡,解放軍沒有灰色侵犯,甚至還有新加坡的馬習會。那時,誰會認為台海會打起來?也因為大家都覺得不會打,國防預算長期維持在一百億美元左右。
民進黨上台,抗中保台成了神主牌,國防預算年年加碼,如今已經超過兩百億美元,這還不算特別預算。甚至,本月國防部要送7千億的特別預算至立法院審查。
花了那麼多的錢,台灣人感覺更安全了嗎?
和中≠退讓
「和中」的重點不是屈服,而是降溫、設欄、換利益;用可驗證的安排,換取可持續的安全與經濟空間。同時,必要的國防投資不可免,但目標是為了談判撐底氣,而不是讓恐懼主導政策。
如果現在推「和中」,可能立即會產生三個效果:
1. 華盛頓不能再用「安全」來威脅台北,反過來我們還能用產業和技術合作的方向牽制美國:徹回美積電,晶片生產改而尋求與大陸合作,這必然是美國無法承受的「害」。
2. 減少對遙遠美國市場的依賴,增加對近在咫尺的大陸市場出口,這對經濟是大利多。
3. 「和中」離「統一」還有很長的距離,有些事急不得,「時間」可能是唯一,也是最好的解方。
結語:當家作主真正的王牌
賴清德上任一年多,充分證明他是「空前務實」的台獨工作者。至於是不是「絕後」,這很難講,但兩岸實力差距越拉越大,想要出現比他更激進的「後人」,機率微乎其微。再說得直接一點:如果在他的任內台灣都無法獨立,台獨的未來在哪裡?
此時經濟、軍事兩道難關一起擋在台灣的面前,要突破,「和中」是一石二鳥的解方。國策不能只喊口號,而必須是一套可落實、有效的組合拳:
1. 以「和」降溫,把風險壓到「可談」的範圍;
2. 以「備」撐底,讓談判代表更有底氣;
3. 以「利」換利,把產業與市場變成可和「美、中」交換的籌碼;
4. 以「害」節奏施壓,讓對方清楚知道代價會隨選項而變動。
只要能在這四點形成可持續的政策邏輯,台灣才算真正坐上談判桌。「和中」不是退讓,而是把主動權要回來——這,才是台灣人當家作主最大的王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