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鎤銘(淡江大學財務金融學系兼任教授)
「愛國主義是無賴最後的避難所」,這句出自18世紀英國文學家塞繆爾·詹森(Samuel Johnson)的名言,點破了假借愛國之名掩飾私利或操弄輿論的偽善行徑。2025年7月26日,台灣「大罷免」首輪投票以25:0全數失敗告終,民進黨發起的針對24位國民黨立委及新竹市長高虹安的罷免案,無一通過。這場以「反共護台」為旗號的行動,表面上訴諸愛台情懷,實則暴露民進黨在資訊操弄、社會撕裂與民意誤判上的重大失策。本文探討民進黨如何假借愛台牌,卻在政治操作中自陷泥淖,失去民心。
假借愛台之名的政治豪賭
「大罷免」以「匡正國會」、「反共護台」為號召,試圖將國民黨與民眾黨標籤為「親中賣台」,卻未獲得足夠民意支持。根據中選會數據,25件罷免案均未通過,同意票未同時滿足多於不同意票及達選舉人總數四分之一門檻,且不同意票普遍高於同意票。例如,針對國民黨立委徐巧芯的罷免案,同意票約4成,達標但不同意票較多。這顯示,民眾對「反共」旗號的動員並不買單。
民進黨試圖以愛台情緒激化對立,卻忽略了詹森所批判的偽愛國陷阱。罷免團體代表鍾春德在公辦電視說明會上,宣稱若「投降中國大陸」,台灣男性將被送往戰場,女性與孩童淪為「器官庫」,此類誇張言論不僅缺乏事實根據,更引發民眾反感。這種操弄恐懼的手法,試圖以愛台之名削弱在野黨勢力,掩蓋罷免的真實動機,卻適得其反。
民進黨高層,如總統賴清德,在公開場合將罷免定調為「反共護台的具體行動」,試圖將政治對抗上升為統獨對決。然而,這種策略不僅未能凝聚共識,反而加深社會裂痕。賴清德的「團結十講」本欲團結民心,卻因「雜質說」被指影射在野黨,引發爭議,顯示其愛台號召缺乏真誠,淪為政治工具。
資訊操弄的認知戰失策
民進黨在「大罷免」中大量運用資訊操作,試圖透過抹紅與謠言動員選民,卻引發「認知反噬」。綠營罷團忽略一現象:即虛構賣台敍事,意圖以高密度報導引發強烈情緒與認知改變,操弄「CNN效應」的短期認知突變,雖能激發情緒,卻難以長久維持民意支持。罷免過程中,民進黨與側翼團體散布在野黨「親中」謠言,如聯電創辦人曹興誠指控國民黨立委傅崐萁訪陸「賣台」,卻未提供具體證據,僅靠照片「看圖說故事」,此類操作最終被民眾識破。
社群媒體放大謠言效應,卻也加速了反彈。據報導,罷免團體動員的「青鳥行動」與所謂「1450網軍」,試圖以抹黑與恐懼操控輿論,卻導致民眾對執政黨的不信任加深。國民黨發言人李明璇分析,罷免案不同意票中包含不少民進黨支持者,顯示綠營內部對罷免策略的分歧。這表明,民進黨過度依賴認知戰,忽略了真誠溝通的重要性,導致民意流失。
東京大學教授谷口將紀(Masaki Taniguchi)強調,政府應以透明數據與理性邏輯說服民眾,而非操弄情緒。民進黨卻反其道而行,公開說明會淪為形式,缺乏實質數據支持,無法化解民眾質疑。當民眾發現被誤導,認知反噬效應使執政黨公信力進一步崩塌,罷免失敗即為明證。
社會撕裂與民意誤判
「大罷免」不僅是一場政治豪賭,更是一場撕裂社會的行動。民進黨試圖以「反共護台」動員年輕選民,卻忽略了民眾對經濟民生議題的關注。根據2025年7月報導,台風丹娜斯造成新台幣25億農業損失,賴清德卻以「不能凡事靠國軍」回應災民需求,冷血言論引發眾怒。此時推動罷免,顯示執政黨對民意需求的脫節。
罷免失敗後,綠營內部出現檢討聲浪。資深媒體人周玉蔻點名經濟部長郭智輝等六位閣員不適任,呼籲內閣改組與黨秘書長林右昌下台。新北市議員李宇翔更直指賴清德與柯建銘應為失敗負責;綠營大老、前立委林濁水29日批評民進黨立委沈伯洋「極端疑神疑鬼」是導致少數罷團志工誇張行為的來源,顯示綠營內部對策略的分歧。這些內部矛盾進一步暴露民進黨在民意判斷上的失誤。
國民黨立委徐巧芯指出,民眾對罷免的冷淡反應,顯示對政治鬥爭的厭倦。黃暐瀚分析,民進黨若不放下身段、改變做法,2026年選舉恐繼續失利。罷免失敗不僅未削弱在野黨,反而讓國民黨贏得民意反彈的紅利,顯示民進黨錯估了民眾對「愛台牌」的接受度。
制度缺陷與民主危機
「大罷免」暴露台灣罷免制度的局限性與民主運作的危機。公督盟執行長張宏林表示,罷免制度難度極高,歷史上成功案例不到一成,顯示其設計旨在警惕民代,而非輕易改變政治版圖。然而,民進黨將罷免作為政治武器,試圖繞過制度限制,卻因動員不足而失敗。
更嚴重的是,罷免過程中的不實資訊與對立操作,損害了民主信任。谷口將紀強調,民主需透過跨黨派對話與透明資訊化解爭議,但民進黨選擇以抹紅與動員壓制異議,導致社會撕裂。操弄「CNN效應」的短期認知突變,雖能激發情緒,卻難以長久維持民意支持。民進黨未正視這些結構性問題,反而以愛台牌掩蓋執政缺失,進一步削弱民主根基。
「大罷免」的全數失敗,標誌著民進黨假借愛台牌的政治豪賭徹底破產。詹森的警語提醒我們,偽裝的愛台情懷無法掩蓋資訊操弄與民意誤判的失敗。民進黨試圖以「反共護台」動員選民,卻因誇大謠言、撕裂社會與漠視民生,失去民眾信任。谷口將紀的理論顯示,透明資訊與真誠對話才是贏得民心的關鍵。未來,民進黨若不放下對立操作,重建理性溝通與感性共鳴,恐將在民意浪潮中繼續沈淪。台灣民主的未來,仰賴於能否超越虛偽的愛台牌,回歸真誠的民意對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