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戰會論壇】「中國威脅識讀教材」 意識流的認知戰

王崑義/台灣國際戰略學會理事長

台灣教育部9月即將全面推行「中國威脅識讀教材」,表面宣稱為了提升學生媒體素養與防範認知作戰,實際卻是暴露出民進黨政府的政治意圖,為了文化台獨嫁接教育工具,實際充斥意識流下的認知戰。

「意識流」是心理學術語,用以描述意識的連續流動性質,就像一條不斷流動的河水,起點終點皆沒有固定,如同「中國威脅識讀教材」掐頭去尾的認知作戰。這套教材以「中國為敵」的意識為出發點,要讓學生從小建立「兩岸對壘」的敵我架構,從歷史、媒體、外交、科技等不同面向進行洗腦宣傳,已經完全背離教育初衷,無法培養學生獨立思考與多元認知的能力,服膺政權為了意識形態續命而設下的集體洗腦機制。

去中國化的「天然獨」世代

「中國威脅識讀教材」可視為108課綱的蔓延與深化,透過課綱操作將中國史邊緣化,甚至定調「他國研究」,並且刻意刪除相關連結,同時大幅提升台灣史的比例,補足當中的歷史空白,造成學子歷史視野侷促一隅。民進黨政府利用這套精心設計的洗腦系統,從歷史課本到媒體教育,經年累月滲透校園,而將兩岸的文化傳承硬生截斷,目的在意識上培養「天然獨」的世代。

「天然獨」世代的學生在學校無法碰觸完整的中華歷史與文化脈絡,自然也就無法建立對中華文化根源的情感連結,取而代之的是對於「中國」天然敵意的強烈灌輸,這不僅製造出兩岸對立,更進一步將本就複雜的海峽兩岸,簡化為非黑即白的政治對峙,這類教育方針,無異於意識形態打造工程。

教育場域的認知「規馴化」

民進黨政府一再強調這套教材提供教師「自願使用」且「不具強制」,但對基層教師所承受的政策壓力卻無從迴避,這種變相的推廣方式,已讓學校無從選擇,也讓學生難以質疑。教材內容充斥著刻意操作的意識形態,為了製造對於中國的普遍猜忌與恐懼,而將所有來自對岸的新聞、平台、影視產品都扣上「統戰」陰影,而把正規交流以偏概全,遂行一種認知「規馴化」。

令人憂心的是,這些教材對於國際輿論與區域政治的詮釋,完全避談台灣自身的認知操作,對於美日等國的資訊戰略也避而不談,導致學生對於國際理解淪為片面失衡,以為全世界只有中國遂行認知作戰。教育本應啟發思考動能,但選擇性針對的教學方式,只能訓練年輕人如何接受單一政治論述,而非真正理解教育多元觀點。

仇中機器下的「文化式」台獨

「中國威脅識讀教材」13篇雖被冠上「識讀」之名,卻以圍繞與中國相關的「威脅」、「謊言」、「統戰」等邏輯展開,因為針對中國的媒體與資訊,沒有強調國際社會複雜的宣傳操作手法,這類教材不但無助於培養媒體素養,反而形塑一個世代的政治偏執。學生被迫接受一套系統化的仇中觀點,並將帶著這樣偏見看待對岸,兩岸和平的可能性也愈發渺茫,最終走入「文化式」台獨陷阱。

文化台獨的最大盲點,不在於對本土主體的傳承,而在於敵視作為核心的手段,當多元視角變成倒行逆施,當中國文化視為統戰威脅,當歷史事實遭到扭曲解讀,整個教育體系就此淪為政權的傳聲筒。「中國威脅識讀教材」也被外界認為催生台獨,教育部扮演關鍵角色,一旦補充教材「導入中國威脅」、「強化學生警覺」、「建立防衛網絡」凌駕課綱,在在顯示並非單純教育需求,而是台獨戰略的意識延伸。

兩岸過去各種交流蓬勃發展,青年學子也在海峽之間求學、工作,建立彼此的文化脈絡,累積雙邊的共同情感。如今,「中國威脅識讀教材」以補充教材之姿,光是已知綱目就將「仇中」標籤無限上綱,將使台灣青年不再主動了解對岸,導致理解區域發展與競爭格局,處於資訊極度不對稱的狀態,而這意識形態將會帶來錯誤判準。

面對全球化浪潮與區域動盪威脅,台灣需要的是開闊視野與多元理解,唯有了解對岸,才能真正擁有與之互動、競爭與對話的能力。「中國威脅識讀教材」不僅只是教育內容,而是攸關思想自由、教育主權以及兩岸未來發展,一旦凌駕社會自省、多元共存甚至客觀歷史的底線,將會失去一整代的自由靈魂。

※以上言論不代表梅花媒體集團立場※

延伸閱讀

熱門文章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