丹娜絲颱風重創南部地區,台南七股沿海重災區停電長達一週,漁業災損高達5.3億元,暴露出台灣「漁電共生」的制度性缺陷。儘管光電案場近在咫尺,卻無法提供備援電力,呈現「有綠能,災時卻毫無韌性」的矛盾,也未能落實真正的共生。對此,民進黨立委郭國文與鍾佳濱今(6日)召開記者會,呼籲政府應立即檢討,並推動將光電、儲能與微電網整合,實現平時售電、災時供電的模式。
台灣環境保護聯盟與台灣再生能源推動聯盟等民團指出,目前光電業者普遍與台電簽訂躉購契約,案場旁設置升壓站,將電壓提升至161kV後併入主電網。然而,一般民眾使用的是110V/220V的降壓電,因此這些光電系統無法直接供電給周邊居民與漁民。
民團特別提到,漁電共生案場大多採取「躉售型併網制」,缺乏自發自用設計,也未配置逆變器與離網設備。當主電網因強風受損時,整個社區便瞬間失去能源支持,成為「孤島」。
民進黨立委郭國文直言,這項政策並未真正落實「共生」理念,反而將魚塭視為單純的發電載體,只求發電量KPI,卻未顧及地方生產與生活所需,而沿海漁業發展倚賴穩定供電,當16級強風摧毀電線桿,導致電網無法運作時,漁民只能眼睜睜看著頭頂上的光電板,卻苦無一瓦電可用,形成了巨大的諷刺。
郭國文建議,雖然光電運用在災害備援上已有成功案例,但多半是在偏遠山區。若要將此模式推廣至漁電共生區,新增儲能設施與共享電力在技術上是可行的,但必須在光電案場設計之初就先進行規劃。他要求行政機關應提出具體的解決辦法。
鍾佳濱則從技術層面提出更細緻的建議。他表示,要實現就近供電,光電案場必須具備離網運作設計與切換設備,包括離網型逆變器、儲能系統,以及具備自動切換功能的控制系統。同時,應設計微電網架構,或小規模的自主供電區域,才能在災後第一時間將電力提供給災區使用。
鍾佳濱進一步建議,政府應以光電、儲能和微電網這三個選項為基礎,推動「平時售電、災時供民」的模式。此外,他呼籲政府應鼓勵業者與地方政府簽訂「災後供電協議」,並將「能源韌性」納入企業的ESG評比與獎補助條件,藉此推動企業社會責任與防災應變的結合。
與會民團表示,過去政府較著重山區電網的災害應變設計,但這次風災讓社會體會到,海邊發生大規模電力與通訊中斷,同樣會讓地區瞬間成為孤島。他們希望藉由此次慘痛經驗,立即補強相關制度,避免類似災難再次重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