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跨性別暨非二元性別長跑選手希爾茲(Nikki Hiltz)今天(4日)批評世界田徑總會(World Athletics),不滿世界田總將為女性選手引入基因檢測制度。希爾茲2024年代表美國奧運代表隊參加女子組比賽,是世界頂級中長跑選手,出生時被歸為女性,但2021年公開自己是一名跨性別暨非二元性別者。
法新社報導,希爾茲表示,引進基因測試制度「令人失望」。希爾茲在俄勒岡州舉行的美國選拔賽中贏得女子1500公尺冠軍,取得東京世界錦標賽(Tokyo World Championships)的參賽資格後表示,性別測試有著滑坡效應(Slippery Slope)。希爾茲說:「我當然會接受測試,不會抗議或什麼的。我只是不喜歡它設下的先例。」希爾茲擔心其他運動組織可能採取更侵入性的手段。希爾茲呼籲,把投入在這些基因檢測的資源,改用在其他影響女子體育的議題上。
世界田徑總會表示,透過口腔黏膜測試(cheek swab)或血液檢測判定的結果「極其準確」,出現假陽性或假陰性的可能性「極低」。鑒於跨性別以及性別發展差異(DSD)選手的生理優勢引發質疑,田徑界長久以來都在考慮引進女子項目的資格標準。
睪酮是人體分泌的一種激素,為肌肉提供力量。一般情況下,成年男性分泌睪酮的份量是成年女性分泌量的約二十倍,體內含量是成年女性的七至八倍,因此男性的力量比女性大。
國際奧委會一向有就跨性別運動員體內的睪酮濃度提出限制,以維持跨性別女運動員參賽時的公平性,最近的要求為只須在賽時前一年維持體內睪酮在10nmol/L以下便符合資格。
睪酮無疑是量度跨性別選手是否符合賽事性別要求的考慮因素之一,不過運動除了講求力量,更講求肌肉量,不少研究指出,即使跨性別人士在接受藥物治療後,睪酮含量與女性無異,但生理性別為男性的人,青春期的發育已令其肌肉量、身高、體重等與女性有明顯分別,因此國際游泳聯會以12歲作為界線,禁止在12歲後進行變性手術的運動員參與賽事,亦是有其科學根據。
世界田徑總會新的基因檢測新制預定9月上路,用以判斷選手是否帶有SRY基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