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26大罷免」最終以25案全數未過門檻告終,民進黨發動大規模政治動員卻毫無斬獲。日本學者小笠原欣幸指出,這場選舉反映出選民拒絕「亡國感」(俗稱芒果乾)式的政治操作,對民進黨訴諸恐懼與鬥爭的策略已感厭倦。且前總統蔡英文的「公平正義」訴求跳票,年輕人以選票表達不滿。
小笠原欣幸表示,「抗中保台」口號曾是民進黨的重要武器,2020年幫助蔡英文高票連任,但在2022年地方選舉已失效。2024年總統大選中,賴清德僅以40%得票率當選,遠低於蔡英文四年前的57%。流失的票多轉向柯文哲,顯示選民開始轉向中間與第三勢力。
他指出,這種變化並非因為選民否定台灣安全的重要性,而是對「將抗中保台簡化為情緒動員、用來維繫執政正當性」的方式產生質疑。
據關鍵評論網,小笠原欣幸認為,選民的不滿來自對長期執政失望,尤其是蔡英文在2016年提出的「公平正義」承諾未兌現。年輕族群對就業不穩、房價高漲、薪資停滯等問題無感政府作為,對民進黨的信任基礎已經動搖。這群人不見得親中,但對於「維持現狀就是保台」這種說法已經無法接受。「如果現狀代表無法掌握自己的人生,那維持現狀就失去了意義。」
罷免行動失敗的另一個原因,是綠營的動員力。民進黨此次以中央為主體發動罷免,未能有效整合地方組織,形成「中央下令、地方冷淡」的落差。相對之下,國民黨與民眾黨則形成區域聯防,整合在地資源,基層運作明顯勝出。
因京華城案被收押的柯文哲的支持者也被小笠原點名。他認為,這群支持者未積極參與罷免,多選擇冷處理或反對罷免,最終導致民進黨戰略破功。選民並非對大陸威脅無感,而是不接受被綁架於「非我即敵」的簡化敘事中。當政治操作過度情緒化、欠缺具體政策支撐,理性選民便會選擇退場。
小笠原欣幸建議,民進黨若無法擺脫依賴「芒果乾」的選舉策略,未來恐將繼續流失支持。他指出:「真正的問題不在於敵人的強大,而是執政者喪失與人民溝通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