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賣社論重砲批大罷免:賴清德操弄民主排除異己 責任重大

大罷免以25:0落幕,民進黨及罷團慘敗,日本《讀賣新聞》發表社論認為總統賴清德責任重大。圖為前聯電創辦人曹興誠召開罷團會議。圖/取自曹興誠 八不居士臉書
大罷免以25:0落幕,民進黨及罷團慘敗,日本《讀賣新聞》發表社論認為總統賴清德責任重大。圖為前聯電創辦人曹興誠召開罷團會議。圖/取自曹興誠 八不居士臉書

日本最大報紙.每日發行量逾700萬份的《讀賣新聞》(Yomiuri Shimbun)),昨(1)日罕見發表社論,針對台灣726舉行的「大罷免」投票,表明批評態度。社論標題直指:「台灣舉行罷免投票,排除在野黨意圖被否決」,強調此次民進黨主導的罷免行動最終以25案全數失敗告終,顯示台灣民意對執政黨試圖藉罷免排除在野黨的企圖並不買單。

讀賣社論:民眾冷靜否定排除在野的極端作法

社論開頭指出,即使在北京壓力籠罩下,台灣選民仍展現出對民主程序的冷靜判斷,拒絕透過罷免手段,集體排除主張對中緩和的在野黨立委。針對民進黨支持的24位國民黨立委及新竹市長高虹安的罷免案,最終全數未達成門檻,社論直指這是台灣社會對「民主過當」的明確否定。

社論指出,此次罷免運動由支持賴清德總統的市民團體主導,賴本人也公開表示全力支持。背後戰略明確:由於立法院席次131席中,民進黨在立法院僅擁有51席,距過半數尚差6席,若成功罷免6席在野立委並在補選中拿回,將能奪回國會主導權。

然而,社論認為,這些立委才剛於20241月完成選舉,民意仍新鮮,且當時選戰主軸除對中政策外,也包括高房價等內政問題。罷免尚未過半任期便動用公投手段推翻,未獲選民認可亦屬合理。

賴清德遭點名:「去除雜質」言論引反感

讀賣進一步批評賴清德個人行為指出,他在罷免前夕公開演說中提及要「去除雜質」,明顯劍指國民黨等在野勢力,激起無黨派中間選民反感,反而造成民進黨政治動員的失敗。社論語氣嚴厲表示:「賴清德的責任重大」,呼籲其應從對話著手,彌合朝野分裂,而非持續挑起對立。

學者指出,《讀賣新聞》如此直接點名批評台灣領導人,極為罕見。東京大學東洋文化研究所特任研究員林泉忠表示,這反映出日本部分輿論對賴政府缺乏信任感,認為其執政缺乏前任總統蔡英文所展現的「穩定與克制」,更直言此次社論「語氣相當尖銳」。

針對讀賣批評大罷免,東京大學東洋文化研究所特任研究員林泉忠說,這反映日本部分輿論對賴政府缺乏信任感,認為其執政缺乏前任總統蔡英文所展現的「穩定與克制」。圖/記者陳思豪攝

針對讀賣批評大罷免,東京大學東洋文化研究所特任研究員林泉忠說,這反映日本部分輿論對賴政府缺乏信任感,認為其執政缺乏前任總統蔡英文所展現的「穩定與克制」。圖/記者陳思豪攝

儘管社論多針對民進黨發難,也未放過在野國民黨。文中點出,國民黨在本年度政府預算審查中,凍結部分如潛艦建造等攸關國防預算,甚至削減攸關民生的電費補貼,顯示其「為打擊賴政權不惜造成政治混亂與社會撕裂」,同樣令人遺憾。

社論警告,台灣各政黨若持續陷於無謂對立,只會讓北京乘虛而入。尤其是在中國加強對台言論戰之際,北京已趁機宣傳罷免失敗證明「民進黨不得人心」,並積極聲援國民黨。

親日的賴清德遭日媒批評 被視為重大轉折

事實上,賴清德自202310月成為總統候選人以來,曾接受《讀賣新聞》與NHK專訪,延續蔡英文時代「日媒優先」的外交媒體策略。此次《讀賣新聞》突然公開對其執政風格表達強烈批判,被視為重大轉折。

林泉忠指出,《讀賣新聞》對台灣事務一向持謹慎態度,此次社論幾乎可視為「公開不信任投票」,足見日方對賴政府操控政治程序、藉民主之名行排除異己之實的深度疑慮。也有觀察指出,此舉或反映日本對民進黨在中日台三角關係中的政策穩定性,開始出現動搖。

延伸閱讀

熱門文章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