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花專論】美20%關稅衝擊台灣經濟危機

美國政府公布台灣最新對等關稅稅率為20%,將促使台灣企業做出長期的戰略調整。圖為高雄港貨櫃車正在裝卸貨櫃。圖/中央社
美國政府公布台灣最新對等關稅稅率為20%,將促使台灣企業做出長期的戰略調整。圖為高雄港貨櫃車正在裝卸貨櫃。圖/中央社

向前/經濟學博士、文字數據工作者
 
美國對台灣實施的20%關稅,不僅是單純的貿易壁壘,更是一項深刻影響兩國經濟的政策。為了更精準地分析其衝擊,可從國際貿易的「部分均衡模型」(Partial Equilibrium Model)來解析這項關稅的經濟後果。該模型主要聚焦於特定產品市場,分析關稅對出口國(台灣)與進口國(美國)的生產者、消費者及整體社會衝擊所帶來的影響。

在部分均衡模型中,當美國對台灣的產品課徵20%的關稅時,會提高台灣產品在美國市場的銷售價格。價格上升將導致美國消費者減少對台灣產品的需求,同時,也將刺激美國國內生產者增加同類產品的供給。對台灣的出口商而言,他們面臨的是美國市場價格上漲、需求下降的雙重效應,這會導致其出口量減少,並可能迫使他們降低產品的FOB(船上交貨價)價格以維持部分市場。
 
20%關稅足以對台灣產業產生負值的「產值衝擊」
 
從部分均衡模型中的「生產者剩餘」(Producer Surplus)來分析,當台灣產品在美國市場的銷售量與價格,雙雙受到關稅影響而下跌時,台灣的生產者剩餘將隨之減少。這個減少的幅度,正可以解釋為什麼許多產業會出現負值的「產值衝擊」。那些產業包括:

1.資訊硬體產業:估計產值衝擊高達-14.46%。這反映出該產業在美國市場的需求彈性可能較大,關稅導致的價格上漲,使其銷售量急遽萎縮。即使廠商已透過海外設廠來分散風險,但這項關稅仍在很大程度上侵蝕了其在美國市場的競爭力與獲利。

2.扣件、手工具與水五金產業:這些產業的產值衝擊分別為-9.05%、-5.63%和-5.55%。由於這些傳統產業高度依賴美國市場,且產品替代性相對較高,關稅所造成的價格劣勢,直接導致其出口量大幅減少,生產者剩餘面臨顯著損失。

3.工具機產業:產值衝擊為-3.67%,但背後的經濟問題更為複雜。根據部分均衡模型,與主要競爭對手相比,台灣工具機的關稅20%高於日本的15%,使得台灣產品在美國市場的價格曲線右移幅度更大,導致其市場份額被日本侵蝕。加上新台幣匯率的升值,進一步壓縮了出口利潤,使得台灣生產者在與日本競爭時,處於極度不利的地位。
 
與日韓相比較彼此關稅差異造成的經濟後果
 
日本和南韓透過談判將關稅從25%降至15%,這意味著他們的產品在美國市場的價格上漲幅度較小,對其產品的需求影響也較輕微。日韓在美國市場的「生產者剩餘」損失較小,且相對於台灣產品,其價格優勢更為顯著。

從台灣的角度來看,20%的關稅不僅使台灣產品的價格曲線位移更大,也導致了更大的「無謂損失」(Deadweight Loss)。無謂損失是衡量關稅效率低下的一項重要指標,它包含了消費者因價格上漲而放棄購買的損失,以及生產者因關稅而未能實現的貿易機會。這意味著,20%的關稅不僅對台灣產業造成了直接損失,更造成了整體經濟效率的下降,而這種損失是無法被政府稅收或任何一方所彌補的。
 
經濟危機:20%關稅將造成產業外移與投資重組的挑戰
 
關稅所帶來的利潤壓縮和競爭力下降,將促使台灣企業做出長期的戰略調整。為了規避高關稅,廠商會選擇將生產基地,轉移至美國或其他低關稅國家,這將導致台灣國內的產業空洞化,影響就業機會和經濟成長。而長期經濟效率損失與產業結構性的挑戰,將對台灣人就業造成嚴峻衝擊。

受關稅影響較大的許多產業,如工具機、扣件、水五金與手工具,其中小企業的占比超過90%。這些抗衝擊能力較差的中小企業,面對營運成本增加和獲利能力下降,可能更難維持現有員工規模,導致就業風險升高 。

美國對台灣課徵的20%關稅,對台灣產業的衝擊是多層次且複雜的,這不僅是短期內產值數字上的變動,更深層次的問題在於關稅與競爭對手之間的不對等,其所造成的長期經濟效率損失,以及產業結構性面臨挑戰。從資訊硬體的高產值衝擊,到傳統製造業在關稅與匯率雙重夾擊下的困境,都凸顯出台灣經濟的高度外向型與對單一市場的依賴性。更深層的問題在於,這項政策可能加速產業與技術的外移,衝擊台灣就業,導致新一波失業大趨勢。台灣的經濟能否渡過危機,令人憂心!
※以上言論不代表梅花媒體集團立場※

延伸閱讀

熱門文章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