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君寶/翻轉教育與行動學習學會特約研究員
川普政府給台灣設定的關稅稅率,終於在美國時間7月31日川普自己定下的最後期限揭曉,台灣得到「暫時性20%税率」;賴清德政府也即時在台北時間8月1日上午11:30,舉行記者會說明。
賴政府應該認為美台這場貿易談判,賴政府並沒有輸。筆者個人認為賴政府會這樣判斷,是基於:1、整場記者會,賴及其他政府高層官員,臉色及口氣都沒有很凝重,卓榮泰在回答問題時,嘴角還帶著淺淺的微笑;2、賴清德表現出非常自信,強調20%是暫時性的,甚至於還說等最後總體談判結束出來時會往下調降。
20%暫時關稅加上台幣升值12% 等於還是32%
首先,我們從談判的結果來看,20%的稅率,就算是「暫時性」的,台灣是輸了還是赢了?如果和4月2日川普給台灣是32%來看,台灣好像減少了12%;但4月之後,台幣升值了差不多也是12%,因此,如果把匯率算進去,現在暫時性匯率20%就不算赢了。
賴及卓榮泰表情一派輕鬆,是因為相較於和台灣處於國際貿易競爭關係的日、韓都是15%,好像比台灣要好很多;但日韓都承諾了要拿大筆資金,去投資美國或加大對美採購,日本是5500億美元,韓國是3500億美元,日、韓在付出大代價後,才換來15%的關稅,台灣的20%似乎沒有付出慘痛代價。賴政府如果這樣想,那就是算盤撥錯了。台灣在還沒有開始談判時,台積電就答應前往美國投資1650億美元設廠;此外,賴還在正式場合宣布過台灣要「脫中入北」,這個「北」就是「美」(國),可能的路徑則是成立「主權基金」,此基金的規模是3000億美元。如果把台積電投資和「主權基金」的數額加起來,也高達4650億美元,這個總額比日本少一些,但比韓國多一些;如此,才換到20%的關稅,台灣赢了嗎?
第二,從暫時是20%,未來台美談成後,「可望調降」,不知道賴清德那來的底氣,期待最後塵埃落定時,會降到與日韓相同的15%? 甚至更低?
談判的另一個學理是:談判方必須盤算自己手上有多少籌碼,可以拿來在談判過程中討價還價,以換得最有利於自己的談判結果。台灣的籌碼本來就不多,公認最有價值的籌碼是台積電,結果還沒上談判桌就拱手奉上!再來的籌碼是台灣的農產品,特別是美豬、美牛更開放市場,撤除非關稅障礙如標示美國原產地,以及基因改造的美國農產品准入。但更大幅度開放美農產品,最直接受影響的是台灣南部農業縣,其選民目前都還比較支持民進黨。如果賴政府拿這方面的讓步去換20%向下調降,民進黨2026、2028的選舉不要想贏;而這也是賴在8月1日記者會特別強調,台美經貿談判絕對不會是以國民健康做為代價的原故;其實,賴卓真正在意的是未來的縣市長選舉,以及賴自己能否連任。
賴的極致反中、脫中使自己無牌可打 台灣會輸
談到這裡就知道,賴政府能夠對付美國川普關稅的籌碼,沒有多少;用川普對烏克蘭澤倫斯基講的話來形容最真切:「你手上沒有牌!」賴政府勉強可以用來交換的「牌」,一張可能是「美國在台協會」建議過的,台灣加入籌建「太空站」機場;另外一張「牌」也是美方人士曾建議的,採購當前美國核安無虞、核廢可妥適處理的小型核電廠。核電這部分既可加大對美採購、解決台灣供電危機及能源問題、在野黨也不會反對,可謂一舉數得。但賴得解除民進黨內部長久的反核這個炸彈,對他及民進黨風險很高。如果在美台總體貿易協議談判最後階段中,算來算去賴政府手上沒有什麼籌碼,那他來底氣預期關稅會從20%向下調降?
其實這次美台經貿談判,賴政府犯了談判學理上很多戰略及戰術上的錯誤:
第一,談判要保密的是自己的談判底線,才會讓對手摸不清楚,而願意讓步。台方一開始就是說出自已不報復、零關稅的立場,已經輸了一大半,談判籌碼美方看得一清二楚,當然會予取予求。而賴政府對談判則完全向國內保密,周全的談判是設置一個發言機制,什麼該講、什麼不該講,才不會讓自己國內猜來猜去,對政府當然會有所不滿。賴以一句雙方簽有保密協定搪塞,難道什麼都不能講嗎?當然會令人質疑這是搪塞手段、黑箱作業、逃避監督,例如談判團隊,在那裡談判、做了幾次談判⋯⋯等等,都可以透露。尤其是適當談判內容的透露,國內的反對也是一種談判籌碼。
第二,是談判的戰略。賴清德上任後,自認用公開的「倚美謀獨」戰略,也可以把川普綁上戰車,也因此使兩岸關係更加嚴峻,造成無法在中美之間採取任何「對冲戰略」。加上川普極力討好中共,雖然也把中共塑造成美國最大敵人,但只要從敵人處拿到任何好處,都可以凸顯美國贏了、川普讓美國再偉大,所以在美、中兩隻大象中間,也可以找出對台灣比較好的縫隙。再比較日韓的戰略,韓國新總統李在明在上任前後,故意露出其有親中傾向,一如日本首相石破茂,石破一上任甚至還強調可和中國建立戰略友好關係,日、韓應該都是採取戰略對衝(hedging strategy)姿態圖取國家利益。由此可見,賴的極致反中,在川普採取對中「友好又有鬥爭」的戰略下,台灣的「脫中」使手上毫無談判籌碼可言。難怪連外媒都認為美國對台的關稅談判,根本就是在「擠檸檬汁」,最後只剩檸檬渣了,台灣有何勝算可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