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盟人工智慧法規2日上路  引爆歐美新一輪衝突

歐盟對於人工智慧管制與美國大不相同,引起美國科技業的不滿。圖/AI生成示意圖
歐盟對於人工智慧管制與美國大不相同,引起美國科技業的不滿。圖/AI生成示意圖

歐盟人工智慧(AI)法案核心條文於8月2日正式生效,標誌著全球最具野心的AI監管體系之一進入執行階段。然而,該法規持續引發美國政府及矽谷科技巨頭的不滿,成為歐美數位規範博弈的新焦點。

據法國《世界報》報導,此次生效內容主要涉及AI治理架構,要求27個成員國指定負責監管的國家機構,並對AI服務供應商加強審查。違規者最重可被罰全球營收7%的罰金,禁止項目包括推銷可預測個人犯罪行為的軟體、利用弱勢群體漏洞,以及建立臉部辨識資料庫等。

其中最受矚目的,是對通用人工智慧(GPAI)模型的規範,包括OpenAI的ChatGPT、Google的Gemini及Elon Musk旗下xAI的Grok等。開發者須向監管機構提供技術文件,公開訓練數據來源,以保障版權及提高AI透明度。

歐盟執委會表示,這些規則將帶來更清晰的資訊、更好的版權保護及更負責任的AI發展。不過,AI法案完整實施期程將延續至2027年,高風險AI應用如教育、能源基礎設施及邊境管控,將於2026年增加薪的法律義務。

然而,科技業對歐盟新規反應不一。歐盟日前發布的「良好實踐準則」原意在協助業者遵守法律,但反應冷淡。Google雖於7月30日同意簽署,仍警告該法規恐拖慢歐洲AI技術的發展;Meta則拒簽,主管庫普蘭(Joel Kaplan)更批評法案「不確定性高」,並指責歐盟採取「自我設限」策略,與美國總統川普(Donald Trump)7月23日宣布鬆綁監管、推動美國AI全球領先的政策形成鮮明對比。

這場爭議已上升為歐美價值觀衝突。美方長期批評歐盟一系列數位法案,包括《數位服務法》和《數位市場法》,視其為對美國科技公司的打擊。美國商務部長盧特尼克(Howard Lutnick)更於7月29日強調,數位服務與「對我們科技業的攻擊」將成為未來談判重點。

歐洲議員強調,數位主權不可妥協。德國保守派議員沃思(Axel Voss)直言:「我們不能放棄價值、民主與法治。」儘管如此,歐美雙方仍在就數位規範進行談判,歐盟年底前也將提出簡化法規的建議,相關爭議料將持續延燒。

延伸閱讀

熱門文章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