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花社論】川普極限施壓  台美談判失利的連鎖效應

台美貿易談判失利,賴清德總統率同副總統蕭美琴、行政院長卓榮泰等站上火線說明。圖/取自總統府官網
台美貿易談判失利,賴清德總統率同副總統蕭美琴、行政院長卓榮泰等站上火線說明。圖/取自總統府官網

主筆室/梅花媒體集團

面對川普總統從「解放日」到「大限日」的極限施壓,歷經3個多月4輪談判,台灣將面臨20%的對等關稅,高於日本與韓國的15%,在全球各國僅位居中段班。即使民進黨口徑一致辯稱,這只是暫時性關稅,也難掩飾經貿談判重大挫敗外溢效應擴散到外交、地緣政治層面,民進黨若堅持極端抗中、反中路線,在美中台三邊關係中更趨邊緣化,淪為美中兩強交易的棋子。

川普於美東時間7月31日簽署行政命令,白宮公布7日起實施新關稅稅率,其中對台灣稅率為20%,與越南等國並列,消息傳來舉國譁然。賴清德總統親自站上火線,舉行「因應美國對等關稅政策記者會」,定調20%對等關稅是暫時性關稅,後續會爭取更有利、合理的稅率。他以「保密協議」為由拒絕透露談判細節,繼續維持「黑箱作業」模式。

據報導,美方官員表示,美台談判仍在進行中,雙方已接近達成最終協議,但台灣能在不到7天的緩衝期間達成雙方都能接受的協議嗎?面對媒體詢問相關問題,美國貿易代表葛里爾冷淡答覆:「我們的焦點在確保8月1日實施的安排順利推動,這不是我現在關心的重點。」

他補充說,美方隨時歡迎各國展開對話,但必須提出開放市場、降低逆差或加碼投資美國等具體方案,否則難以調整關稅,由於美方態度保守,台灣在未來幾天要翻轉局面,將是困難重重。

美台最終關稅  川普一念之間

台美重啟談判的關鍵在於是否能扭轉台美互動受制於美中關係的現實,美方是否願意干冒影響擬於10月底舉行川習會的風險,與台灣進行談判並達成協議,這些完全取決川普的一念之間。換而言之,台灣產業界與社會可能將繼續面對一段時期的不確定性。

賴政府無法取得令人滿意,或至少與韓日同等關稅的協議,不只是談判桌上的失利,反映的是美台關係無法脫離地緣政治及美中關係制約,民進黨「倚美抗中」牌失靈,以及賴清德本人聲望慘跌的殘酷事實。台灣是美國第7大貿易國,第6大貿易順差國,卻是10大貿易夥伴中唯一未能達成協議的國家,也未名列白宮所稱的18個優先談判關鍵貿易夥伴,不難看出台灣在川普交易式外交中的分量。

《金融時報》引述美方官員指出,川普積極推動與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舉行「川習會」,期望透過對北京示好穩定中美關係,因此暫時擱置與台灣的協議,證實了美中大交易及川習會是川普的終極目標,絕不允許受到台灣議題干擾,即使拖延與台灣談判也在所不惜。

在關稅戰早期,台灣第一時間就向川普政府示好,釋放擴大投資、採購,增加國防預算,雙方從零關稅基礎談判的利多訊息、也樂觀自詡是「優先4國」,但3個多月下來,卻是「留校察看」,根本的原因並非台灣的談判立場比日、韓強硬,堅持拒絕接受美方條件,而是美國並未列台灣為優先談判對象,並刻意壓縮雙邊談判的空間與能見度。

分析美國談判模式,最後決定權由川普一錘定音,核心談判團隊由財政部長貝森特、商務部長盧特尼克及葛里爾組成,川普本人有時也會親自上陣。在重要談判後發布新聞,或透過媒體訪問說明,唯獨台美之間4次實體談判,多次視訊會議,美方主談人身分仍是謎團,雙方也從未公開說明談判內容,難道美方只與台灣簽有保密協議?談判已告一段落,卻仍黑箱作業,只會對國人保密,這也是引起眾怒的原因之一。

台美談判一團迷霧  引發眾怒

除了美中台三邊關係相互連動牽制,川普全球性、無差別關稅戰本身就涉及地緣政治及國家安全層面,如目前尚未搬上檯面的美國232條款國家安全調查,關係半導體及電子產品的供應鏈,對台灣的衝擊不亞於對等關稅。據報導,與台灣處於高度競爭的日、韓對此已超前部署,而賴政府仍以還在談判為由,不能透露細節,無法發揮政府輔導協助產業界的功能。

台灣在這次談判中處於不對等地位,加上川普的兩岸政策明顯偏向大陸等,「疑美論」可能隨之升起,賴清德就職一年多,民進黨最引以為傲的台美關係卻亮起紅燈,如何挽救如螺旋下墜的對外關係將是賴清德最大考驗。

川普強調「交易的藝術」,只喜歡與有實力的贏家打交道,彭博社形容,賴清德現在看起來完全不像是個贏家;若賴清德不思反省清理戰場,在內部修補朝野關係,改善兩岸關係,放棄倚美抗中路線,台美關係難以回復過去美好歲月,台灣產業界與民眾只能同受其苦。

延伸閱讀

熱門文章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