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普第二波「對等關稅」出爐,台灣被課20%,清大通識中心兼任助理教授何志勇今天(1日)表示,川普的目的就是要在談判與施壓之間,逼更多國家把資源押到美國。問題是,台灣給得起嗎?
何志勇指出,台灣對美關稅20%,高於多數美國主要貿易夥伴:日本、韓國、歐盟15%,英國10%,僅次於加拿大的35%,與越南持平,甚至高於菲律賓與印尼的19%。這些國家多與美國有軍事同盟關係,還駐有美軍。日、韓每年還要分別支付美方15億與11億美元駐軍費用。
相較之下,川普與拜登任內批准台灣的軍售累計高達267億美元,何志勇說,我方實質貢獻其實不遑多讓。無奈的是,賴政府在關稅談判中未戰先降,不僅主動開放美國產品零關稅,還眼睜睜看著關鍵半導體產業出走,形同「自廢武功」。更別提,美國透過影音串流、搜尋引擎、APP等服務在全球大賺其錢,這些巨額營收從未列入貿易逆差計算,也沒有計入關稅公式。
不少人質疑台灣被課的關稅稅率過高、待遇不公。但何志勇提醒:關稅是手段,不是目的。川普真正想要的,是讓製造業回流、創造本土就業。但美國早已失去許多產業根基,如作家約翰.傅利曼在其主編《美國:星條旗下的悲慘世界》文選中所言,藍領工人失去的不只是工作,而是「整個產業」。因此,川普開出的高關稅,既是談判籌碼,也是選舉操作。他當然知道,這些成本最終會轉嫁到美國消費者,甚至影響選票。現階段各國對關稅都不滿意,但川普的態度很清楚:「歡迎來談!」否則,中國大陸與墨西哥的關稅怎麼到現在還沒定案?
何志勇說,事實上,川普開出的這些數字,比1913年美國第16號憲法修正案後所得稅取代高關稅、稅率降至25%時,還略低。至於「解放日」當天喊出的100%關稅,更像是喊話壯膽。「說到底,川普是在和時間賽跑,要在談判與施壓之間,逼更多國家把資源押到美國。」
何志勇表示,但問題來了:台灣願不願意,或是有沒有能力來配合?台灣的半導體產業出走,是否會重蹈美國製造業消失的後果,不僅導致原本的工業大城成為「鐵鏽帶」,剝奪藍領工人的社經地位,也造就政治立場極端的川普,二度上位。若台灣不能,我們準備好替代市場了嗎?民進黨政府是否有長遠的產業發展戰略?還是只會繼續躺平,換來相較之下的「小確幸」?他也重申:「這不是川普的選擇,而是我們自己的選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