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中保台」與主流民意脫節 陳淞山:賴清德領導陷五重危機

前扁辦主任陳淞山認為賴清德(左)總統現在深陷五重危機,並指「抗中保台」路線與主流民意脫節。圖為賴清德726後首次露面,前往「中央災害應變中心」。圖/中央社
前扁辦主任陳淞山認為賴清德(左)總統現在深陷五重危機,並指「抗中保台」路線與主流民意脫節。圖為賴清德726後首次露面,前往「中央災害應變中心」。圖/中央社

大罷免投票以「250」宣告全敗,對象雖是國民黨立委,但最終反彈力道直指執政黨與總統賴清德。前扁辦主任、資深評論人陳淞山罕見對賴清德提出連串重磅警告,指其深陷五重危機,並稱若執意走「抗中保台」路線,不但將與六成主流民意脫節,亦可能使民進黨在2026選舉失守大本營台南,動搖2028大選基本盤。

危機壟罩 罷免失利撕裂民進黨

針對大罷免失敗後的政治氣候,陳淞山接受《中評社》專訪時指出,這場由綠營支持者與公民團體推動的罷免行動,原意在反制藍營杯葛與衝撞,但卻演變為對賴清德的全面「總體檢」,結果顯示民意不買單、基層不動員、派系不齊心。他說,「敗選後的不滿正全面升溫,2026縣市長選舉已提前拉警報」。

前扁辦主任、政治評論人陳淞山表示,從這次大罷免投票看出,民意不買單、基層不動員、派系不齊心,敗選後民進黨內部不滿正全面升溫。圖/取自陳淞山臉書

前扁辦主任、政治評論人陳淞山表示,從這次大罷免投票看出,民意不買單、基層不動員、派系不齊心,敗選後民進黨內部不滿正全面升溫。圖/取自陳淞山臉書

陳淞山點出賴清德目前面臨的五重危機,包括內閣重組壓力、對中政策與國際戰略失衡、2026黨內初選派系惡鬥、英系不滿擴大,以及政治格局未與總統身分相符,仍以「地方首長」姿態領導國政與政黨,導致中間選民持續流失。

一意孤行的抗中路線 與主流民意脫節

「最嚴重的是對中政策的偏執與失靈」,陳淞山直言,台灣社會約有六成民眾支持兩岸交流、反對戰爭,然而賴清德仍執迷「抗中保台」與「芒果乾」式的政治訴求,完全無視國內民意的細膩轉向。他認為,這種敵我思維不僅無法擴大支持,也阻絕了與中國大陸建立和平對話機制的機會,使國內社會持續撕裂。

「明知是黑暗一條路,卻仍往前衝」,陳淞山以此形容賴的兩岸路線,他說,兩岸對話不等於統一,也不等於投降,而是一種減少戰爭風險、回應民意需求的務實選項,「若繼續視中國為絕對敵人,那麼六成希望兩岸交流的人,也將變成賴清德的對立面」。

政治格局小 人事布局遭疑

陳淞山批評,賴清德執政後重用親信、圈子過小,導致決策缺乏多元意見。他舉例,從「團結十講」到罷免操作,民進黨內部反而越來越分裂,賴清德反覆強調團結,卻未能與黨內主要派系如英系整合,反而在行政布局上持續排斥異己。他直言,「一個領導人不能只是地方格局,更不能只用自己喜歡的人。」

據指,黨內甚至傳出若2026縣市長選舉處理失當,台南將可能翻盤。若由賴清德人馬林俊憲出戰台南市長,基層多數挺的卻是陳亭妃,一旦高層強行提名,恐激化分裂,甚至出現支持者「投給國民黨謝龍介」的報復性投票。

國際困境:美台經貿談判換來的是人民代價?

除國內問題外,陳淞山對國際政策也持高度憂慮。他說,美台關稅協議若成,台灣可能需向美國大舉投資3000億美元,換取名義上的關稅優惠,但實際上受損的將是中小企業與台灣民眾。他警告:「台灣人民將被剝好幾層皮,賴清德的選票也會隨之流失。」

他提到,這樣的戰略讓人聯想起日、韓與歐盟的經驗──與美國貿易協議往往伴隨大量讓利與國內經濟犧牲,台灣恐難倖免,這將成為民怨再升高的導火線。

賴應考應與英系和解 找陳其邁出任閣揆破冰

陳淞山表示,大罷免失利後,民進黨內「英系」潛在反撲正加速形成。以蕭美琴為代表的力量不僅未因大罷免敗選而沉寂,反而在罷免後積極發聲,形成政治能量再集結,「只要2026輸掉台南,賴清德2028一定會被挑戰。」

陳淞山建議,賴若真有格局,應考慮與蔡英文陣營和解,甚至以高雄市長陳其邁出任閣揆作為破冰契機,必要時也可思考與國民黨、民眾黨組聯合內閣,才能重拾社會信任與政治彈性。

陳淞山還舉台南颱風災後救援不力為例,批評中央救災效率低下,「九成屋頂還是蓋帆布,政府在哪?軍方在哪?」更質疑三軍統帥賴清德未善用軍力協助救災,暴露出行政系統反應遲鈍、現場執行落差極大的問題。他強調,「如果連自己家鄉台南都救不好、選不好,賴清德就別談團結,更別談2028的總統連任了。」

他警告,8月與9月將是賴清德調整政策方向的關鍵窗口,若此時仍不思轉彎,「機會過了,就沒機會了。」

李文忠:抗中保台路線沒錯 錯的是過了頭

除陳淞山外,前退輔會主委李文忠近日也針對「大罷免」做總體檢。不過,李文忠不認為「抗中保台」路線錯誤,而是綠營內部「過度操作、濫用訴求」所致。他提醒,將國家主軸輕率工具化,恐讓民心逆轉,讓本可團結的戰略成為分裂選民的武器。

前退輔會副主委李文忠(中)檢討大罷免認為,「抗中保台」路線並沒錯,錯的是「過了頭」。圖/取自退輔會

前退輔會副主委李文忠(中)檢討大罷免認為,「抗中保台」路線並沒錯,錯的是「過了頭」。圖/取自退輔會

李文忠指出,過去10年來的民調顯示,台灣社會在統獨議題上大致穩定,除了23%選民主張「立即統一」外,絕大多數國人支持「維持現狀、不接受中共統治」,本質上就是一種「反共保台」意識,但此次罷免行動卻將這基本共識過度擴張與濫用,反引發社會強烈反感與反撲。

他回顧歷次選舉指出,「抗中保台」雖是近年民進黨歷次大選主軸,在兩次總統大選中成功帶動勝選,但在兩次地方選舉中卻慘敗,顯見並非路線本身出問題,而是策略應用錯置。他強調:「地方選舉本該回到治理、建設與人選的實質層面,不應過度訴諸政治意識形態。」

對這次大罷免高舉「中共同路人」之名發動罷免,李文忠提出批評,「請問有幾位被罷的藍委真的像『中共同路人』?」他說,這訴求激化綠營同溫層情緒,特別是一些所謂「綠嘴」、「綠粉」習於以廉價標籤、任意獵巫方式塑造對立,導致信譽與說服力全失,也喪失了與中間選民溝通的橋樑。

「你知道多少中間選民因而疏離?多少藍營選民同仇敵愾,就是為了教訓民進黨!」李文忠強調,這才是罷免行動「高投票率、大敗收場」的主因,而非路線本身被否定。

民進黨應停止仇恨動員與標籤政治

對未來戰略走向,李文忠認為,「反共保台」仍是台灣主流價值,也是2028年總統與立委選舉的關鍵主軸,國民黨若繼續與此立場對抗,選舉仍將處於劣勢。但他同樣提醒民進黨,「如果不調整訴求語言與操作方式,不僅不利團結,更不利勝選」。

李文忠強調,政治操作若持續綁架「抗中保台」口號,只會讓本有正當性與正向共識的戰略,逐漸喪失社會信任,成為選民投票反制的理由。他呼籲民進黨誠實面對此次罷免慘敗背後的警訊,停止仇恨動員與標籤政治,回到政策與治理的基礎上,尋求社會最大公約數。

延伸閱讀

熱門文章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