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蚊魚部隊」出動!佛山屈公病爆逾4000例 當局祭「生物武器」滅蚊

大陸廣東佛山政府出動「食蚊魚」部隊,欲利用該魚種攝食蚊子及蟲卵的習性打擊屈公病疫情。圖/取自新華社
大陸廣東佛山政府出動「食蚊魚」部隊,欲利用該魚種攝食蚊子及蟲卵的習性打擊屈公病疫情。圖/取自新華社

廣東佛山近期爆發屈公病(Chikungunya)疫情,截至目前通報感染人數已逾4000例。為有效降低蚊媒密度,當地園林部門近期在亞洲藝術公園與中山公園出動共計5200尾「食蚊魚」部隊,盼藉由生物防治方式抑制病媒蚊繁殖,阻斷疫情蔓延。

據公開資料,屈公病是被帶有屈公病毒(Chikungunya Virus)的病媒蚊叮咬所引起的急性傳染病,部分染病患者會出現嚴重關節疼痛,「Chikungunya」在非洲的土著語言中,就是指「痛得將身體彎起來」,疾病症狀包括突然發燒、關節疼痛或關節炎、頭痛、噁心、疲倦、肌肉疼痛、皮疹,而屈公病和登革熱皆透過帶有病毒的病媒蚊叮咬而感染,並存在共同症狀,不過登革熱是由登革病毒(Dengue virus)感染,少數病患可能併發登革出血熱。目前屈公病疫情已擴展到亞洲、非洲、歐洲及美洲超過110個國家。

綜合陸媒報導,佛山當局首次出動「滅蚊尖兵」食蚊魚,將200條魚苗投放於該市亞洲藝術公園小湖,24日追加投放4000條至同園區,並於中山公園同步投放1000條,該魚種以蚊卵、蚊幼蟲為食,對控制蚊蟲滋生具一定效果。

這批魚類學名為「食蚊魚」(Gambusia affinis),又稱「滅蚊魚」,原產於北美洲,20世紀初即引進大陸,現已在珠三角地區自然繁殖。根據《華南師範大學學報》相關文獻,食蚊魚雖為雜食性魚類,但特別偏好動物性食物,對於剛羽化的成蚊及其卵塊、幼蟲有強烈攝食傾向;同時具備耐污染、適應力強、繁殖速度快等生物優勢,被視為環境型病媒防治的有效工具。

研究指出,單尾饑餓的雌性食蚊魚每日最多可吞食438條蚊幼蟲,具有顯著滅蚊效能。

不過食蚊魚因繁殖力強、競爭性高,對生態也可能產生壓迫影響,更被世界自然保護聯盟(IUCN)列為「全球百大外來入侵物種」之一。《環境與生活》早在2014年就曾指出,過度或不當投放食蚊魚,可能導致水域生態鏈失衡,原生物種面臨威脅。微博不少網友也擔憂,該魚種在當地環境若無天敵,大量繁殖恐將鯨吞生態系,造成難以控制的影響。

目前全球屈公病疫情嚴峻,WHO(世界衛生組織)22日發出警告,指出截至今年已通報超過25萬例病例。疫情重災區集中在美洲地區,包括巴西、玻利維亞與阿根廷病例持續上升;印度洋的法屬留尼旺、馬約特及模里西斯等地疫情也有蔓延趨勢,具有跨境傳播風險。

延伸閱讀

熱門文章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