嚴震生/政治大學國際關係研究中心兼任研究員
在大罷免大失敗且與原先預期有極大差距的情況下,各方不免會分析失敗原因、找出歸責的對象。領銜公民團體將藍營立委硬戴紅帽、打出抗中保台的二分法老調,及賴清德的雜質談話、柯建銘的刑法一百條、曹興誠的「打假球比正規認真」失言外,個人認為外媒的報導,讓罷免方過於樂觀,也是一項重要的原因。
許多外媒在針對這個議題報導時,往往接受民進黨或是罷團的說法,認為國民黨立委是中共同路人,因此在國際社會極端反中的氛圍下,它們失去客觀理性,以為大罷免是台灣社會積極對抗北京認知作戰的重要反擊。
舉例來說,BBC報導一位大罷免支持者認為反對黨立委在國會的行為是不民主的(undemocratic)的說法、及這位人士如何堅信中共對立法院的影響力,藍營立委推動北京的議程。BBC也轉述這位罷團人士遭到惡意攻擊的指控,卻沒有提到抗中保台氛圍下的獵巫現象。此外它訪問兩位華府的學者,獲得不僅認同大罷免這個勞民傷財的做法,同時還認為若是失敗,將會強化政治的極化。整篇報導沒有訪問一位反大罷免陣營人士或學者的說法,有失媒體平衡報導的基本精神。
路透社則報導北京對大罷免的關切,並且引用了國民黨的說帖,來批判賴清德,以暗示兩者關係良好,相互支援。難道所有對賴清德執政失當或視大罷免缺乏正當性的批評者,都有同樣的政治立場嗎?這種二分法,完全缺乏對政治議題複雜性的敏感度,看不出這是受過專業訓練的媒體人所做的報導。
美聯社的報導指出罷團特別鎖定較為「危險」的國民黨立委為罷免對象,成功地在7.26讓24位的連署過門檻,完全忽略這是全面性的大罷免。在國民黨52席立委中,除了13位不分區立委、3席原住民立委外,其餘區域立委僅有5位未進入最後名單,2位是金馬的藍營選區,因此這哪是選擇性的罷免,記者倒底有沒有做功課?
除了「中共同路人」的說法外,大部分的國際媒體都接受罷團和民進黨有關反對黨在國會阻撓國防預算通過的指控,因為它們認為台灣捍衛民主自由必須有堅實的國防做後盾,殊不知部分的國防預算是事實上是遭到凍結,而非刪除,真正刪除的46.8億金額是2018年以來最低,不到1%。國際社會充斥仇中、反中的情緒,美國部分政治人物和智庫學者希望台灣增加國防預算、厚植軍備也是事實,但也不應該完全忽略台灣的財政負擔能力及提高預算以外的相關配套。此外,除了備戰,也應考慮避戰。
以美國為首的國際媒體長期以來對當年曾經挑戰威權統治的民進黨給予相當多的關注及同情,卻忽略台灣已經歷過三次政黨輪替,及當前的賴清德總統的威權傾象。如果還一直沈浸在民進黨具有理想的假象,寬容它的失職,且僅接收來自親綠人士的說法或是親綠媒體的訊息,而不思做平衡的報導及分析,它們就是這次大罷免的最大輸家。
※以上言論不代表梅花媒體集團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