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競專欄】演習見軍率與政治動員

張競/中華戰略學會資深研究員

今年漢光演習歷經十日九夜期程順利結束,由於演習實兵演練階段想定與課目配置著重於城鎮作戰而非野戰用兵,因此不論是官方抑或是媒體,都刻意強調臺灣社會應可感受到本次演習為歷來「見軍率」最高之實兵演練。

但是由於漢光演習實兵演練階段,相當接近臺灣社會面對政治大罷免投票日期,政治動員亦在此時逐漸升溫,自然會有許多政治人物對此種演習課目發展趨向有所訾議,認為執政者刻意運用軍隊現身民眾周邊,塑造戰爭危機與威脅氛圍,透過操作亡國感。儘管如此,政治人物咸信此等刺激選舉票房手法早就過度濫用,其所能產生邊際效應亦在逐次遞減,最後恐怕因為無謂恐嚇民眾而適得其反。

其實只要查閱媒體資料,就會發現運用漢光演習設定宣傳主軸,對民眾進行四階段「戰略溝通」,大幅提升民眾在其周邊鄰里街道「見軍率」以便,使臺灣鄉親知道、關注、了解並進而支持國軍軍事演練,其實是始自去年漢光40號實兵演習,國防部就已確認與推動之既定政策。因此若將「見軍率」與執政者刻意推動政治動員以及宣傳相互連結,恐怕確實是有些誤認誤解。

但話說回來,國軍文宣體系未採用媒體宣傳經常慣用「曝光率」,作為擴大文宣與戰略溝通用辭,反而援引警政機關針對嚇阻預防犯罪所用專業術語「見警率」(Police Visibility),並且未經適當先期研究分析,就輕率自作聰明囫圇吞棗地將該用辭修改為「見軍率」,讓人感覺相當不倫不類,作業粗糙確實是值得檢討。

吾人必須理解「見警率」用辭係源自美國警界當初認為,基於維護公眾安全以及防止發生重大治安事件,藉由警察機關針對其管轄區域內民眾社區、學校周邊、車站、公園、市場以及其他人潮聚集處所,由員警加強巡邏並實施重點守望等方式,透過提升警察現身頻率,將能嚇阻不法份子與遏止違法,有助於降低犯罪率。

但是日後經過犯罪學與警政治安學者專家深入研究,最後卻發現單純運用「見警率」作為預防與嚇阻犯罪手段,其實未見得能夠有效降低犯罪率或是提升警察管區內社會治安狀況,許多更細緻配套措施與科技輔助措施,才能構成完整策略避免無謂浪費警力讓其過度勞累。

不過就國軍文宣體系從「見警率」所仿製之「見軍率」來說,雖然在推出時就已經預見到在實戰演練帶入城鎮搬上街頭,不免會發生裝備故障或是戰鬥動作不夠熟練等狀況,對國軍形象產生負面效應。但對比國軍先輩經常強調在營內關起門來將本事練好,免得出營區大門後在外面丟人現眼,現在當家主事者願意將國軍實際狀況對外界攤出來展現,其實必須肯定其勇氣與擔當。

但此次漢光演習實兵演練過程中,就演練課目密度、頻度與強度來說,當前國軍袍澤絕對不會比其先輩遜色。不過當軍車肇事頻傳,傷亡意外浮現,透過媒體報導,總是會有前輩大老出來感嘆將軍事演練課目,刻意帶往民眾聚居所在,卻是如此表現水準,真是獻醜不如藏拙。顯然此種思維觀念取向,與當前國防主政者不畏外界負面評議,決心讓再醜媳婦都必須見公婆之看法存在矛盾。

當然由於刻意展現「見軍率」,使得演練課目與過程相當透明,因此有可能讓機動路線、戰術位置與預設火力陣地以及接戰防線曝光。但此種取捨兩難,其實亦顯現出軍機保密與對外宣傳兩者間永遠存在之矛盾關係;主政高層必須權衡輕重,才能裁斷高調讓民眾知曉,抑或是運用夜暗迴避群眾低調測試演練驗證作戰構想與計畫。

最後還是必須嚴肅提醒,假若希望運用「見軍率」進行政治動員,不但是對任何特定投票行為或是政治票房難以建構適當因果關係,就算是希望製造危機感與威脅感,增加民眾同仇敵愾支持當前政府在兩岸政策上對抗決心,其實亦有可能會搞成適得其反。

當初民國68年6月省議員林義雄、張俊宏以「大軍壓境」為由,對國軍在省議會周邊演習提出質詢。指責政府在省議會分組質詢時,經常有軍隊行軍路過,甚至公然將戰車與卡車開進省議會,稱此為「利用行政權干涉立法權」。如今造化弄人,綠營執政後,積極將軍事操演課目帶入城鎮,向民眾展現作戰演練態勢,希望塑造特定觀感氛圍,豈不是說嘴者就必然會被打嘴?

回顧綠營從當初高調宣稱「決戰境外」,到當前強調社會韌性,鼓動民防自衛抗爭意志,再將軍事演練刻意帶往城鎮作戰想定,這段戰略思維發展過程,說起來真是令人難堪。但目前若是過度恐嚇民眾與地方仕紳,最好還是思考臺灣歷史中,面對入侵大軍替對方帶路打開城門那些難堪頁面。

臺灣鄉親從來就不會傻傻地任當權者擺佈,執政者千萬不要逼出為求自保開始與對方通風報信,開戰後宣稱其鄉里為開放城市,將預備以城鎮為依託,透過負隅頑抗在巷戰中殲滅敵軍之守備部隊逐出城鎮,期能避免玉石俱焚之地方首長。在城鎮內刻意進行軍事演練,以便進行政治宣傳其實是把雙面刃,千萬不要以為不可能弄巧成拙!

※以上言論不代表梅花媒體集團立場※

延伸閱讀

熱門文章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