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國政府官員透露,美國已要求韓國主導創建一個數十億美元的投資基金,暫稱「製造業合作強化基金」(manufacturing cooperation enhancement fund),以支持美國製造業發展。
《朝鮮日報》報導,該基金將為韓國企業在美國建廠、擴廠或投資當地合作夥伴提供資金。此要求已在周二(15日)獲得證實,與美國先前聚焦於農業和數位資料貿易壁壘的訴求有顯著不同。在近期於華盛頓舉行的關稅談判中,美國官員提出仿效日本模式,設立類似主權基金的計畫以振興美國產業。據悉,日本將在雙邊貿易談判中提議設立4000億美元(約台幣11.8兆元)的基金。
考慮到南韓與日本對美國的貿易順差規模相近,華盛頓據報期望首爾做出類似承諾。此要求正值川普總統設定的8月1日談判期限前數周,川普威脅若無重大進展,將對韓國、日本等國商品徵收25%的對等關稅。該基金被視為川普在選舉前可宣傳為國內製造業勝利的成果。
對韓國而言,此要求的時機與規模構成重大挑戰。該基金規模可能超過韓國年度預算的80%,引發如何融資的激烈爭論。韓國官員在談判中已對美國商務部長盧特尼克(Howard Lutnick)的「不切實際」期望表示不滿。消息人士透露,該基金構想是在本月(7月)7日與10日在華盛頓的兩場高層會議中首次被提出。韓國首席貿易談判代表余漢九(Yeo Han-koo)與盧特尼克會面後表示,雙方就製造業合作進行了「深入討論」。
韓國原本已準備一系列貿易讓步,包括開放農業市場及放寬數位地圖出口限制,但美方主要聚焦於該基金。余漢九周一(14日)在簡報中間接提及此提案,指出韓國企業在造船、半導體及電池等領域投資,或購買美國先進設備,將有助於強化製造業聯繫。他強調,政府角色在於搭建平台支持民間投資,而非僅為降低關稅,而是追求「正和結果」,即振興美國製造業同時為韓國企業創造新成長動力。此政府支持的對外投資基金模式與日本策略類似。
英國《金融時報》(Financial Times)先前報導,軟銀創辦人孫正義曾與美國財政部長貝森特(Scott Bessent)討論美日主權基金,規模從3000億美元(約台幣8.85兆元)增至4000億美元,日本尋求汽車等關鍵產業的關稅減免。然而,韓國經濟規模較小,對美直接投資較少,能否匹配日本規模仍不明朗,提出較小規模基金可能削弱談判地位。
韓國官員周二內部討論基金規模、融資機制及投資目標。部分人士認為,即使部分承諾也能緩解緊張局勢,支持韓國企業擴張美國市場。在國內需求停滯及中國競爭加劇下,海外擴張對長期成長至關重要。
一位不願具名的貿易專家表示,韓國企業正從出口轉向本地化生產,設立基金不僅是成本,更是政府戰略投資。但也有人警告,此政策可能加速國內「產業空洞化」,因資本與製造能力轉向海外。
韓國政府計劃在內閣新任部長確認後,重啟財經與產業部門的「2+2」貿易談判,目標在8月1日前與貝森特及盧特尼克重啟談判。然而,美國要求從農業自由化擴展至巨額產業基金,韓國官員私下坦承談判之路艱難,甚至可能錯過期限。余漢九強調:「我們不會為了趕進度犧牲實質內容,罔顧國家利益絕非選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