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花評論】反罷投票必須感動選民人心

大罷免26日即將投開票。北市信義區一棟建物外牆上11日同時貼有支持與反對罷免國民黨立委徐巧芯的大型文宣,正反意見街頭交鋒。圖/中央社
大罷免26日即將投開票。北市信義區一棟建物外牆上11日同時貼有支持與反對罷免國民黨立委徐巧芯的大型文宣,正反意見街頭交鋒。圖/中央社

劉性仁/中國文化大學國發大陸所副教授

大罷免是否成功?取決於投票率與是否同意,對國民黨來說,這是重要關鍵時刻,必須讓選民感動,無論風雨無阻,都要踴躍出來投不同意票,因此最後的結果取決於藍綠都必須催出基本盤,團結是國民黨必定要做的事,當藍營所有要角都已經努力地站出來力挺這些被罷免的立委,這不是一場孤軍奮鬥的戰場,然而,國民黨也必須下定決心,思考有些民代為何無法團結?是否應當有所改革及承諾,讓地方有意參選的人都有服務的機會,雖然這過於理想化,也不符合人性,但是改革往往是痛苦的,要讓選民看到國民黨的立委為了大局,成功不必在我,定期的輪替對一個有歷史的政黨來說是必要的。

國民黨基於民主政治監督制衡的原理,不惜為了台灣民生背上亂政的罵名,但仍然必須以民眾為念,以和平為念;支持大罷免者不惜以保衛中華民國為名而給國民黨戴上親中舔共之罪名;令人難過的是,部分外媒及部分智庫及學者也不分青紅皂白配合綠營認知作戰,致使這場大罷免的鬧劇是一場不公平對待的民主遊戲,倘若藍營再不團結,沒有危機意識,那麼當民進黨在大罷免後掌控過半數以上的席次,無論是過渡期或是補選後,想必在立法院再也沒有可以監督行政、立法加上司法大法官權力一把抓的政治力量,不管在對外還是對內,民進黨都可以為所欲為,政治傲慢的情況會更加嚴重,挑動兩岸緊張情勢將成為新常態。

要讓藍營支持者感動,拋開不滿情緒,全力出來投票都不見得能擋住大罷免風潮;更何況是分裂,在最後的關鍵,需要一些立委本身的自覺,做出有任期的承諾,回歸政治分配的本質,才有可能真正的團結,政治人物必須識大體、明是非,如此才有保住有戰力及優質立委的機會。

一般來說,要立法委員或議員自己宣布不連任或是擔任幾屆有難度,法律沒有規範,也不符合自利人性,但若長久執政或形成家族派系政治,就很難真正的團結起來,當政治人物自我宣布不連任或只做多久,可能反映個人、政黨或時局的多重考量,這樣的宣布通常都是經過深思熟慮的思考;可能基於個人因素例如家庭、健康或年齡等;也可能出於政治考量,例如給新世代機會、政黨布局、避免選戰分裂等;也有可能出於外部壓力或責任承擔,例如負責任下台,面對施政爭議。無論何種因素都必須出自政治人物本身的自覺及認知。

政治是一項良心的志業,大罷免虎視眈眈,藍營沒有樂觀的本錢,儘管政治人物最後選擇不連任,但仍然未來會持續參與公共事務或支持某政黨候選人,也可繼續關心台灣這塊土地或是以不同方式為台灣社會服務。

總之,大罷免帶給台灣政治發展的省思是,隨著現代社會選民喜好求新求變的心態,資訊透明化及世代交替是必要的,政黨內部的政治改革及世代轉型的更是不能忽略。適當的新人可以帶來新的想法及新的思維,更能貼近年輕選民的想法與價值,使政治更能反映不同族群、性別、年齡層的利益,實現真正的多元民主;政治新血的進入迫使政黨重視世代傳承與政策轉型,同時,也可避免政黨老化與僵化,增強政黨的生命力與長期競爭力,讓政治決策能更貼近現代台灣社會需求,以因應社會變化。

職是之故,外界或許不關心與在意國民黨的席次增減,但台灣不能失去監督制衡的力量,不能沒有民主自由的環境,優質的立委需要繼續服務,但政治人物的無私也要成為感動人心的力量,想想這次的大罷免,有多少正當性呢?

※以上言論不代表梅花媒體集團立場※

延伸閱讀

熱門文章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