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花評論】拒絕援助災民如何提升防衛韌性?

颱風丹娜絲重創南部地區,賴清德總統巡視災情 ,但發言不當引發爭議。圖/中央社
颱風丹娜絲重創南部地區,賴清德總統巡視災情 ,但發言不當引發爭議。圖/中央社

楊泰順博士/中美文經協會理事、中華戰略學會研究員 

媒體報導,賴清德總統日前南下台南巡視災情時,有災民當面陳情,表示許多高齡災民無力清運家中毀壞物件,希望國軍能提供協助。賴清德當場回應「不能什麼事情都靠國軍」,且「法律也規定國軍不能進入民宅」,發生天然災害時社區應具備自行解決問題的能力。賴甚至表示,國軍目前正在演習,並無餘裕協助災民脫離困境。

總統與災民的對話遭到披露後,不僅南部災民炸鍋,就連未受風害的北部民眾也相當不以為然。在輿論壓力下,總統府發言人很快便發表聲明駁斥,表示該報導「明顯惡意誤導」。她說自風災以來,國軍即已投入協助救災,總統勘災時也親向國軍表示感謝,並無報導所稱婉拒提供國軍協助的情事。

事件似乎陷入羅生門,但總統在風災中未曾指示國軍積極進行救災與復建,也是不爭的事實。總統與民眾的短暫對話,其實已暴露一些值得國人探討的課題。

法律允許國軍協助救災

賴清德說「法律也規定國軍不能進入民宅」,其實是個錯誤的認知。《國防法》第二條宣示:「中華民國之國防,以發揮整體國力,建立國防武力,協助災害防救,達成保衛國家與人民安全及維護世界和平之目的。」故「協助災害防救」早已明定為國軍的使命。《災害防救法》第35條更揭示:「中央災害防救業務主管機關,…得申請國軍支援。但發生重大災害時,國軍應主動協助災害防救。」故而,國軍參與救災不僅依法有據更是軍人的使命,賴總統身為三軍統帥卻對國軍任務缺乏了解,國人身家安全將如何依託?

有立委指出,賴清德擔任台南市長時,曾在2013年的康芮風災時,以地方指揮官身份主動請求國軍派兵協助災後清理。2018年時擔任行政院長,更對國軍弟兄在水災發生時投入各項救災與復原工作表示感謝。過往事蹟顯示,賴總統並非不知國軍可以介入災後復建,所謂國軍不得進入民宅,根本就是推託之詞。

拒絕救援演習猶如作秀

總統也以國軍目前正在進行漢光演習為理由,拒絕承諾國軍協助救災。但此一理由根本與演習的想定相互矛盾,更難讓民眾信服。

根據國防部對外的說明,此次漢光演習:1)、「沒有劇本」,部隊須面對各種突發狀況臨場應變;2)、演習想定是對方已然登陸,我方進行城鎮防衛作戰演練。

根據第一種想定,天災應該也屬「突發狀況」,國軍當然也須就此進行演練,而颱風登陸不正好提供一個重要的考驗?測試國軍如何在戰火威脅下,還能有效部署降低國人的風災損失。媒體報導,由於風雨交加,國防部曾將部分的演訓移到室內。國防部愛護將士的心態可以理解,但演習如同作戰,如此呵護又如何讓國人相信國軍可以面對各種天候的挑戰?漢光演習既為「無劇本」的操演,天災發生難道國軍可以不必面對?

此外,這次演習標定為「城鎮作戰」,假想解放軍已進入台灣都會及城鎮,我方必須進行「縱深防禦」及「持久作戰」。戰爭一旦進入城鎮,平民百姓的傷亡便不可避免,此時的國軍除了與來犯敵人正面迎戰,同時也必須照顧受傷同胞及維護社區的安全。目前戰爭並未真正發生,風災或許正提供國軍一個絕佳機會,讓國軍研習如何兼顧殺敵與民生維穩,可惜這個機會被賴總統輕率地拒絕了。

「防衛韌性」是賴總統就任後常掛在嘴邊的建軍目標,而所謂「韌性」便是指歷經各種考驗,如火力懸殊、天候障礙、外援延遲等,國軍仍能堅持意志堅守陣地。但此一韌性倚靠的是民間對軍人的支持與軍對高昂的士氣,軍人若以戰鬥為理由,排斥提供民眾必要的協助,軍民間的隔閡必然日漸擴大,如此就算有優良的裝備,防衛韌性也難以夯實。賴總統有必要,因自己的失言,向中南部受災民眾,表達公開的歉意。

※以上言論不代表梅花媒體集團立場※

延伸閱讀

熱門文章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