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競/中華戰略學會資深研究員
日前張亞中老師以「《耗材台灣》正在上演」為題撰稿議論時政,文中針對當前烏克蘭戰局發展狀況,指稱「美國與歐洲各懷盤算,將烏克蘭當作遏制俄羅斯的耗材」,並且提到,可悲的是,如今台灣的藍綠高層,似乎不是看不懂這套「耗材戰略」,就是選擇視而不見,甘願扮演美國在印太戰略中的工具角色,放棄了自身追求兩岸和平的主動權與發言權,演出一齣名為《耗材台灣》(Expendable Taiwan)的悲劇。”
我與張亞中老師向來都是無話不談直言不諱;因此就直接電告張老師:「平時是耗材,戰時是炮灰,」就是要指出,耗材 (consumables)是在生產製造商品或提供勞務過程中所使用物料或是補給品,基本上雖然是為人作嫁,總還是能夠產生建設性價值,讓商品得以順利生產,使勞務能夠發揮功能,但戰爭時期變成砲灰,就完全是浪擲生命毫無意義。
砲灰(cannon fodder)該辭源起於克里米亞戰爭期間1854年10月25日巴拉喀拉瓦戰役(Battle of Balaclava),由英國卡迪根伯爵(Lieutenant-General James Thomas Brudenell, 7th Earl of Cardigan)率領英國陸軍輕騎兵(British light cavalry),對具備堅強防禦工事之俄羅斯砲兵部隊陣地輕率發動衝鋒攻勢,最後損失慘重,成為軍事史上極度難堪歷史頁面。
而桂冠詩人但尼森(Poet Laureate Alfred, Lord Tennyson)曾針對此次遭致慘敗但又毫無意義之軍事行動,以「輕騎兵旅衝鋒」(The Charge of the Light Brigade)為題,寫過傳頌全球感動世人詩篇;而「砲灰」亦是由當時媒體報導與評論中逐漸浮現,最後被各方接受,並作為描述不知為何而戰,衝動與盲目投入戰爭,最後浪費生命代價不值最貼切詮釋辭語。
正因若要描述軍隊戰士被大國強權利用,不知為何而戰以及為誰而戰,被政治人物不負責任地送上戰場,當然用砲灰形容會比耗材更加貼切,因此筆者才會跟張亞中老師直言,選擇這個讓人痛心但又充滿警惕意義辭語。
兩岸曾經走過劍拔弩張血肉搏鬥讓人不願回顧痛心歷史,兄弟鬩牆骨肉相殘,確實是讓兩岸都覺得難堪之歷史篇章。但捫心自問,吾人確實是曾經有過獲得長久和平穩定契機,雙方亦曾經以建設性態度互動交往過,而搞到當前兩岸關係不睦交流溝通管道完全中斷,並且隨時可能爆發衝突,究竟是為誰作嫁?替誰賣命?
兩岸關係中有三項各方都不願承認但又必須面對事實:憲法終極統一、政經無法分離、現狀難以維持。時代巨輪向前邁進,世界局勢動態變化,吾人看著雙方態勢不斷變化,投資國防整建軍備確實是最無奈投資,因為兩岸政治矛盾最不應該透過軍事衝突解決僵局,但往往最後命運總是往吾人最不樂見方向邁進。
假若未來軍事選項能夠操之在我,是否要選擇衝突開戰確實能由臺北全權決定,此時整軍經武加強戰備,厲兵秣馬絕對是合理選項,但若是所有戰爭準備都是由他國強權所操控,希望逐步將臺灣推向戰場,成為消耗中國大陸軍事實力的砲灰,亦是強權希望拖垮中華民族復興陰謀所用籌碼,此時究竟為何而戰?為誰而戰?將是臺灣鄉親必須重視關鍵,更是臺灣社會必須反省核心議題。
吾人必須坦誠面對兩岸之間確實存在政治矛盾,但若是不能操之在我,透過溝通對話化解僵局以及爭議,而必須選擇無法解套並且無法回頭死胡同,最後將臺灣鄉親帶上萬劫不復戰場,讓臺灣社會生靈塗炭。此時國軍袍澤盡心盡力投入戰備訓練,原本是忠於職守盡忠報國,但最後卻成為政治人物操弄卒子,變成向強權表態效忠籌碼,想來就讓人痛心無比。
保衛國家犧牲生命本是光榮,但若望能夠讓袍澤生者無愧,死者無悔,政治人物必須要有道德,切莫如同英軍指揮官卡迪根伯爵那樣愚蠢,貿然指揮軍隊魯莽開赴戰場衝鋒前進,最後變成出賣袍澤子弟,讓其無謂犧牲造成歷史遺憾。
※以上言論不代表梅花媒體集團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