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花史話】小赤佬 - 老客勒

袁頌安/醒吾科技大學副教授 

今年2025年6月27日王豫元大使兄嫂,在台北圓山飯店金龍廳的盛宴上,和前立委孫國華兄聊及「小赤佬」、「老客勒」這兩個上海俚語。觸動了我的靈感,寫就了這一篇拙文,並此就教於各位「老上海」方家。

我在離開故鄉 - 鹽城 五十多年後,於二十多年前初次返鄉,鹽城市政府、鹽城台辦年輕的幹部鄉親,親切接待。閒聊間,我説:「各位說的鹽城話,因為受到推行說普通話的影響,已經不是標準的鹽城話了!」,他們有些不信,我就舉例説明:大家現在多説「以前」怎樣怎樣 ⋯ 我知道真正鹽城話「以前」,應該說「先打頭」;「這個地方」,應該説「這個落頭」;說一個人不上路,就説他「蠟燭」,不點不亮;說一個人做事為人,顧頭不顧尾,沒有章法,就説他「半頓」,意思是説好像吃飯,説他吃飯了,他沒有吃飽,説他沒吃吧 他又吃了一半 ⋯ 有年輕幹部說:「真的!我奶奶就是這樣説 ⋯ 」,「您老人家離家五、六十年,家鄉話還説得這麼地道,實在了不起!」。他們不知道這是我的「母語」,我們老母親終身鹽城鄕音不改,我們兄弟姐妹受她老人家的影響,都能説一口標準的鹽城話,我們父母親的長孫袁以沛也能說一口鹽城家鄉話,由於頌勛 素貞兄嫂當年正在為事業打拚,爺爺奶奶疼長孫,親自撫育調教,所以在十數個孫輩中只有以沛能説一口家鄉話,因此 沛沛也是二老最寵愛的孫子。我記憶更深的是,在中國國民黨十三、十四、十五次全國代表大會期間,有機會和我們在台灣鹽城的大家長 - 郝柏村院長用家鄉話聊天,在電視上看到聽到 郝伯伯以他獨特的鹽城鄕音説話,真是倍感親切。所以人們常說,俚語方言是各地階層中最有活力的部分,有他的道理。

2024年初,香港影視界大導演 王家衞,推出他生平第一次執導,並且擔任總監製的電視劇 「繁花」,由於劇情描述生動鮮活,轟動一時。王家衞要求男女主角 胡歌、馬伊琍、唐嫣、辛芷蕾等眾多演員一律要能説「上海話」。劇中許多場景的演出,完全用上海話對白,因此劇情更貼切生動對觀眾,尤其是會説滬語的觀眾,有完全融入劇中的感覺。因此 我興起了說說其中特別有意思的:「小赤佬」和「老客勒」這兩個上海俚語。 

「赤佬」,有人說由於明朝軍隊中大多士兵粗鄙不文雅,在軍籍名冊中的名字用朱色書寫,所以有人稱他們為「赤佬」。另外一説是明清時代,沒有田產的貧窮佃農散戶,在戶籍名冊上以紅字登記姓名,這些人貧窮不用納捐納稅,俗稱之為「赤佬」,眾説紛紜,莫衷一是。慢慢地演變成家中老大人,常常對子侄輩,或是較親近小輩們暱稱之為「小赤佬」,也就是我們常常説的:「小鬼頭」的意思。這個稱呼大家用得很普遍,也帶有親切的意思,常常聽到父母親對親友説:「阿拉屋裡廂小赤佬 ⋯ 」如何如何,常常像是貶詞卻用來褒用。但是碰到不對盤,不知分寸之人,稱之為「赤佬」,就有憤怒斥責之意了。

滬語上海話中「老」字,常常有「很是」或「非常」的意思。例如:上海話對一個通情達理,處事利落的人,常常會說這個人「老靈咯」。老上海説,「客勒」原本是英語 Carat, 是寶石的重量單位,珠寶行裡的老師傅,遇到了好貨色 往往會讚一句洋涇濱英語「這個是老客勒(Carat)」!後來轉化成對人的讚賞。在上海灘上出入十里洋場,世家人氏,身穿時髦服飾,頭戴禮帽,腳穿皮鞋,持文明手杖的滬上老客就被稱之為「老客勒」了。

在上海租界地方,吳儂軟語的詞彙,慢慢和英語混合結構,形成了所謂「洋涇濱英語」。洋涇濱是黃浦江的一個支流,在此支流兩岸,英法等國憑藉武力威脅逼迫上海地方政府,租給他們大片土地,形成了「租界」,還享有治外法權。於是河岸兩邊各式建築、商埸、住宅、學校、馬路紛紛拔地而起,成為洋場。為了方便和外國人溝通,洋涇濱英語興起,於是大家熟知的:「來」是康姆Come,「去」是谷 Go,這些說法應運而生,「老客勒」這個特殊詞彙也是這樣產生的。

八年抗日戰爭期間,國共合作抵抗日本,抗戰勝利,內戰擴大。早已有了蘇北根據地的陳毅所部的新四軍,要原是共同抗日的家父 國祥公表明立場。國祥公先以抗戰結束,安排祖父 兆萬公帶領眾孫輩在民國35年出遊上海、蘇杭為理由,先離開了家鄉。又再設法掙脫控制,率部逃離到江南 ⋯ 大陸撤退,我們又逃到舟山群島,國祥公又安排祖父、母親帶著我們眾多子侄輩,於民國39年在舟山沈家門港,搭乘輪船招商局的海瑞輪到達台灣的基隆港。直到民國89年2000年,在離開故鄉鹽城、和上海五十多年後,才再度返鄉探视。更在上海籌辦了「上海立達學院」,在學校工作了十五年,2015年,才又退休。退休時「立達學院」已經有學生六千多名,如今「立達」升本了,學生已達一萬二千多名,每年參加全國高考,而且已經是全國前五十名的民辦學校了。所以我一生中在上海生活了將近二十年,自然而然產生了一股特殊的情感,如今説説上海的俚語、往事也是表達對上海的懷念遙思。

※以上言論不代表梅花媒體集團立場※

延伸閱讀

熱門文章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