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鎤銘專欄】中俄聯手挑戰全球秩序:解析《戰略穩定聯合聲明》

蔡鎤銘(淡江大學財務金融學系兼任教授)

2025年5月7日,大陸國家主席習近平訪問俄羅斯,與俄羅斯總統普丁(Vladimir Putin)共同發表《全球戰略穩定聯合聲明》。這是中俄自2016年、2019年後第三次針對戰略穩定議題發表聯合聲明,顯示兩國在對抗美國主導的國際秩序上深化合作。此聲明不僅涉及核武與軍事技術,更涵蓋廣泛的政治與安全議題,凸顯中俄對全球戰略格局的共同立場。本文將分析聲明內容,比較歷次聲明的異同,並探討其對國際安全與台灣的影響,揭示中俄如何透過此聲明挑戰現有國際秩序。

中俄對「戰略穩定」的獨特詮釋

中俄對「戰略穩定」的定義與美國有顯著差異。美國強調危機穩定性與軍備競賽穩定性,聚焦軍事與技術層面;而中俄則主張戰略穩定應涵蓋廣泛的政治關係穩定。大陸尤其強調政治層面,認為穩定需基於國際法與聯合國憲章,尊重各國權利,反對干涉內政。2016年聲明即批評國際社會將戰略穩定侷限於核武,忽略現代戰略問題的多元性,顯示中俄試圖重塑此概念的全球認知。

歷次聲明均強調軍事領域的克制,主張各國應將軍力維持在「最低必要水準」,避免破壞平衡的軍事聯盟擴張。然而,大陸並未完全忽視軍事技術層面,其核戰略核心在於維持「第二擊能力」,即確保在遭受第一擊後仍能有效報復。因此,大陸對美國的飛彈防禦系統高度敏感,認為其威脅核報復能力,進而損害戰略穩定。

中俄的立場顯示出對美國主導的軍事技術發展的共同反制意圖。透過將戰略穩定擴展至政治層面,中俄試圖在國際話語權上與西方抗衡,並為其國內政策與國際行動尋求正當性。

對美國主導秩序的批判與威脅認知

中俄聲明將美國及其盟友視為戰略穩定的主要威脅。2016年聲明指控「某些國家及軍事聯盟」追求軍事技術優勢,威脅全球穩定,特別點名美國的飛彈防禦系統。2019年聲明進一步具體化,批評美國破壞軍備控制與不擴散架構,追求「絕對安全」。2025年聲明則更為尖銳,警告核武國間緊張升溫與核衝突風險增加,指責美國的軍事聯盟具「破壞性與擴張性」。

中俄尤其關注美國的飛彈防禦系統。2016年聲明反對歐洲「陸基神盾」(Aegis Ashore)與亞太「薩德」(THAAD)系統,認為其損害中俄安全利益。2025年聲明則聚焦美國的「金色穹頂」(Golden Dome)計畫,批評其試圖否定進攻與防禦武器的「不可分割性」,並推進「主動發射阻止」技術。中俄認為此類技術削弱其第二擊能力,進而破壞戰略平衡。

然而,中俄的指控並非全然公正。俄羅斯自2014年併吞克里米亞、2022年入侵烏克蘭,大陸在南海的強硬政策,皆加劇了大國間對抗。中俄的聲明刻意忽略自身行為對穩定的影響,顯示其立場具有選擇性與宣傳意圖。

技術發展與核戰力擴張的隱憂

中俄對技術發展的憂慮集中於飛彈防禦與精準打擊技術。2025年聲明批評美國及其盟友加速發展長程飛彈,追求「深層精準打擊」與「殺傷鏈」能力,認為這些技術可能用於「預防性」或「先制性」攻擊,威脅大陸的核報復能力。此外,聲明也關注常規與核武複合系統的發展,認為其增加誤判與升級風險。

然而,大陸自身的核武擴張同樣引發不安。根據2023年斯德哥爾摩國際和平研究所(SIPRI)數據,大陸核彈頭數量已從2020年的350枚增至2025年的約500枚,且其DF-26中程彈道飛彈具核常雙用能力,增加「糾纏」(entanglement)風險。這種核常混用可能導致對手誤判,進而引發意外衝突。大陸對自身核武現代化的沉默,與其對美國的批評形成鮮明對比。

中俄在聲明中試圖將技術發展的責任推向美國,但其自身的高超音速武器與精準打擊能力發展同樣加劇軍備競賽。這種雙重標準顯示中俄在戰略穩定議題上的策略性立場。

太空軍事化與新興科技的挑戰

中俄聲明對太空軍事化的關注日益增加。2016年聲明提出防止太空軍備競賽(PAROS)條約草案,呼籲禁止太空武器部署。2025年聲明則批評美國的「金色穹頂」計畫包含太空攔截系統,試圖將太空變為「武力衝突場域」。然而,大陸2007年的反衛星試驗產生大量太空碎片,顯示其在太空軍事化中扮演重要角色,聲明的指控顯得自相矛盾。

人工智慧(AI)的軍事應用也是2025年聲明的新焦點。中俄呼籲在聯合國框架下討論「致命性自主武器系統」(LAWS),但大陸對LAWS採狹義定義,試圖在規制他國的同時保護自身AI技術發展。此立場反映大陸在軍備控制中的策略性,試圖塑造負責任大國形象,同時避免自身技術受限。

軍備控制與不擴散的矛盾立場

中俄聲明強調軍備控制與不擴散的重要性,視核不擴散條約(NPT)為基石,並批評美國退出《中程核飛彈條約》(INF)與《新戰略武器裁減條約》(New START)的影響。2025年聲明進一步質疑美英澳三方安全夥伴(AUKUS)對不擴散體制的衝擊,並要求強化《生物武器公約》(BTWC)與《化學武器公約》(CWC)的執行。

然而,大陸在軍備控制上態度消極。其核武庫快速擴張,且拒絕參與三邊軍備控制談判。相較於美俄基於相互確保摧毀(MAD)的穩定對話,中俄的核擴張使三極核體制更不穩定。這種矛盾顯示中俄聲明更多是政治宣傳,而非真誠推動軍備控制。

對台灣的啟示與挑戰

中俄聲明的立場對台灣安全構成間接挑戰。聲明批評美國的核共享與擴大嚇阻政策,試圖削弱美國對盟友的承諾,可能影響台灣對美日安保的信心。此外,聲明提及的「穩定-不穩定悖論」顯示,大陸核能力的增強可能降低全面核戰風險,但增加區域常規衝突的可能性,對台灣形成壓力。

台灣需密切關注中俄在戰略穩定議題上的合作,特別是其對美國飛彈防禦與太空技術的批評,這些可能間接影響美對台軍事支持。同時,台灣應積極參與國際安全對話,確保區域視角納入全球戰略穩定討論。

中俄《全球戰略穩定聯合聲明》顯示兩國試圖透過重塑戰略穩定概念,挑戰美國主導的國際秩序。其對飛彈防禦、太空軍事化與新興科技的批評,反映對自身核報復能力的擔憂,但其自身核擴張與技術發展同樣加劇不穩定。中俄的立場雖具政治宣傳性質,但對全球安全格局的影響不容忽視。對台灣而言,理解中俄的戰略意圖,並在美中俄三角關係中尋找平衡,將是未來安全政策的重要課題。

※以上言論不代表梅花媒體集團立場※

延伸閱讀

熱門文章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