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戰會論壇】紙上兵推:當鷹擊-21遇到金穹

譚傳毅/台灣國際戰略學會研究員

最近美國總統川普提出巨型「金穹」(Golden Dome)防禦計畫,也就是基於天基的飛彈防禦系統,旨在通過太空與地面協同的多層次防禦體系,保護美國本土及海外軍事基地免受飛彈威脅。

前陣子出現的鷹擊-21飛彈,與美國金穹計畫形成「矛與盾」對抗的格局;如果解放軍以鷹擊-21之矛攻擊美軍金穹之盾,結果將是如何?本人一再強調,追求武器性能毫無意義,要較量的是雙方的體系。在金穹的領域裡面,就是美軍與解放軍飛彈防禦體系之較量。

要想建構完整飛彈防禦體系的成本非常高,美中所走的路線也大不相同。美軍走的是物理性攔截,主要以飛彈攔截飛彈;而解放軍走的是光電攔截,也就是以鐳射和電磁攔截。首先要說明,飛彈防禦計畫是個錢坑,不可不察。

這個錢坑害死了蘇聯

1983年,美國總統雷根提出了一個旨在和蘇聯進行軍備競爭的戰略計畫《戰略防禦倡議》(Strategic Defense Initiative, SDI),俗稱「星球大戰」,拉爆蘇聯。如今,中國也以同樣手法拉爆美國。

2024年11月珠海航展,中國正式亮相了「南天門計畫」,這個計畫把探月和未來的火星計畫連結在一起,原來南天門計畫就是中國版的太空計畫。看起來,川普決定有條件的跟。

所謂有條件的跟,指的是在飛彈防禦領域,就是拾雷根總統牙慧,不涉及未來的探月、月球地質開發、月球定位與通信系統、月球基地建設等等。至於火星探測,川普放棄馬斯克幾乎掐斷了月球和火星的念想,他能不能活到那個時候都不知道,還是算了吧。

在雷根總統的時代,許多技術例如鐳射和電磁還不成熟,必須投入大筆資金研發,這是美蘇雙方工程師與資金的競爭。當然,蘇聯輸掉了。過去不成熟的技術,如今都成熟了,川普得以撿現成的玩,犯不著把房子建在遙遠的月球或火星。

金穹的戰略定位

金穹計畫是天基主導、多層次協同的全球飛彈防禦系統,旨在整合現有反導能力(例如愛國者和薩德系統)與新興太空技術,目標是實現從飛彈發射前到末段的全程攔截,覆蓋彈道飛彈、高超音速武器、巡弋飛彈及無人機等威脅。

金穹計畫耗資約1750億美元,首期250億美元預算已納入2026財年,目標在川普第二任期結束前完成部署。系統將重點部署於阿拉斯加、佛羅里達、喬治亞等州、亞太地區(關島與日本)及歐洲盟友建立前沿防禦節點。

無論任何防禦系統,最重要的是「發現」,能夠發現,才能夠鎖定並攔截對手打過來的攻擊飛彈。金穹系統採用「三重穹頂」分層防禦架構:探測層(「發現」敵人)、攔截層(中段攔截)、防禦層(末端攔截)。

探測層。部署數千顆小型天基感測器群、太空識別感測器(加上紅外偵測功能)、地面雷達網路(部署範圍達數千公里之遠端識別雷達和超視距雷達,特別部署在日本和南太平洋地區),尤其針對來自於解放軍極音速武器或其它航太器之探測。

中段攔截層。於太空部署攔截衛星,可摧毀解放軍處於上升段之飛彈。美軍打算在近地球軌道(500-1200公里)、中地球軌道(2000-3500公里)、地球同步軌道(3.6萬公里),密集而分散部署察打衛星,密集程度有點像星鏈衛星,發現目標立即啟動殺手衛星。

美國在太空所部署的殺手衛星,不但可以攔截飛彈,更可以獵殺其他國家的衛星,此舉等於把太空「武器化」,其所帶來的太空競爭將格外嚴峻。中國當然不可能置之度外,但是跟探月和探火星工程比較起來,壓力小得多。看起來,美國的太空實力僅此而已。

除了以衛星攔截飛彈,金穹還包括機載鐳射系統,以高能鐳射武器(研發中)摧毀處於飛行中段和末端之解放軍飛彈;由於極音速飛彈已突破音障、熱障、黑障(速度超過5馬赫之後通信會中斷)。

鐳射武器的功率必須非常大(兆瓦級以上),才可能燒穿飛彈隔熱外殼,目前美國的鐳射技術尚無法在遠端打擊,剩下來的就是升級現有系統,包括薩德軟體更新、增強神盾艦載雷達探測極音速武器能力。

末端防禦層。簡單地講,就是整合愛國者-3分段增強型攔截彈和標準-6飛彈,對應解放軍巡弋飛彈及無人機群。最後是電子戰與網路防禦,就是干擾並以網路攻擊解放軍飛彈系統的指揮鏈路。

中國天空之盾

中國版的金穹系統就是「天空之盾」(無法確認正式名稱),是多層次的防空反導體系,其核心工程是整合鐳射武器、電子戰、雷達探測及飛彈攔截技術,覆蓋從低空到太空的防禦網路。與美國金穹計畫比較起來,兩者在技術、部署範圍和戰略定位有明顯差異。

在太空方面,感知與預警系統包括一系列衛星網路,例如結合「前哨」系列預警衛星和天波超視距雷達,實現全球範圍的目標發現與追蹤。

在太空中搜尋快速移動目標的困難度極高,猶如大海撈針。 主要難點在於:成像模糊與解析度限制、目標運動軌跡之預測複雜、數據鏈傳輸、數據處理(中國已建立天算衛星群,可即時AI運算目標訊息,只要將運算結果回傳地面以供決策,而美國沒有此類設備)、隱身技術與電磁干擾。 主要還是得依賴地面超視距雷達偵測。

然而超視距雷達(探測距離達8000公里的天波雷達)誤差太大,只能當作預警雷達;但是中國融合了新材料創新、演算法優化、多頻段融合及系統架構,重新定義了超視距探測的物理極限。

超視距雷達發現目標之後,再交由米波雷達追蹤;只要米波雷達接手,這個目標大概率就跑不掉了。中國擁有米波雷達,可以作為超視距雷達與射控雷達之間的橋梁,形成一個完整的飛彈防禦體系,而很不幸,美國並不具備米波雷達技術。

在中段反導方面是以紅旗-19/29飛彈系統為主,這兩款飛彈最大射高分別是600至1000公里,是最佳的中段反導系統。主要針對敵彈道飛彈和極音速武器,攔截飛彈速度達17馬赫,在中段趁著敵飛彈尚未變軌之前(美軍無變軌技術)攔截,可說手到擒來。

低空防禦系統則是鐳射武器,例如外銷版的車載鐳射武器「寂靜獵手」(LW-30),其搭配低空探測雷達、電子干擾車和指揮控制車,有效射程可達5公里,形成「探測-鎖定-攔截」閉環。我們舉兩個低空與太空鐳射武器的例子。

沙烏地阿拉伯曾向中國採購「寂靜獵手」,在與胡塞武裝作戰期間,以21發全部攔截胡塞武裝無人機。最值得提及的,就是中國戰略級鐳射武器。

「龍吟行」天基戰略級鐳射系統預計於2025年開始部署,搭載於5顆鐳射鑽石衛星,形成協同打擊網路,射程覆蓋地球同步軌道(3.6萬公里)。

在地面有反衛星系統鐳射武器,可摧毀600公里外之低軌衛星,每分鐘發射1000次高頻鐳射脈衝,通過高能光束直接燒毀衛星關鍵部件(如太陽能板或通信模組)。中國鐳射武器射程之所以這麼遠,靠的就是先發射脈衝鐳射,把雲、霧、水氣、灰塵等雜質「吹散」,後面接著是殺傷性高能鐳射。

當鷹擊-21遇到金穹

鷹擊-21飛彈是東風-21的縮小版,以適應艦載與機載,其主要打擊對象是航母。假設解放軍發射1枚陸基東風-21中程彈道飛彈,而且美軍已在太空各軌道中密密麻麻的部署察打一體衛星,那麼這枚全程6馬赫的東風-21可能會被發現、並被摧毀。

可是目前美軍還做不到這點,再加上解放軍彈道飛彈可能都做了隱身處理、以及電磁干擾和壓制措施,等到了末端速度高達12馬赫、還有變軌,一切都晚了。

機載版和艦載版的鷹擊-21就更麻煩了,雖然其射程較短,但是能夠掛載鷹擊-21的載台太多,轟-6當然沒問題,殲-16也可掛載,連無人機例如彩虹7/9、九天無人機都可以,什麼都不怕,就怕數量太大。

試想下,解放軍光是以無人機(還是隱形的)掛載鷹擊-21,以飽和方式打擊美航母,再加上飛彈頭的高能高爆彈藥,恐怕造物者現身也沒辦法了。

結論

中國「天空之盾」最大特色就是低成本、高效率,以鐳射武器和電子戰技術,形成不對稱優勢。 而美國金穹則試圖通過天基武器系統和全球部署,好高騖遠的企圖構建「絕對防禦」屏障,但其技術困難度和成本問題面臨巨大挑戰。

如果解放軍發射數十枚鷹擊-21對美航母實施飽和攻擊,莫說數十枚,一枚鷹擊-21就可突破金穹封鎖。

※以上言論不代表梅花媒體集團立場※

延伸閱讀

熱門文章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