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克勇/國安局空軍退役上校
88年前的七七事變,拉開了中華民族對抗日本帝國侵略的序幕,對中國近代史是一個重要的轉捩奌。從鴉片戰爭到抗戰爆發前的漫長歲月中,中國在日本蠶食鯨吞政策下,逐步失去台灣、東北,華北;日軍並在佔領區駐軍,為侵華戰爭預作準備。中日戰爭,並非單純偶發的衝突,而是日本長期挑釁、中國忍無可忍不再退讓、國際姑息等積累的結果。最終日軍藉口「演習失蹤」要求搜城遭拒,引爆全面戰爭。
如今抗日歷史在民進黨操弄下,多數國人的記憶中已漸趨淡薄,七七事變88週年的到來,也許仍有提醒當前執政者和社會深思的意義。適逢台灣面對兩岸兵凶戰危的處境,這段歷史告訴我們:一旦互信被消耗殆盡,再小的火星都可能引發失控的衝突,帶來嚴重後果。民進黨執政即將屆滿十年,兩岸互動陷入僵局,不時充斥著戰爭的氛圍,讓人憂心!
回顧過去十餘年,兩岸關係經歷了多次的轉折。馬英九執政八年間,基於「一個中國、九二共識」的默契,雙方官方互動與民間交流達到高峰。然而,自2016年蔡英文當選總統後,因就職演說未明確承認「九二共識」,並多次宣示「台灣與中國互不隸屬」,大陸方面視此舉為動搖兩岸對話的政治基礎,隨即中止官方聯絡機制,降低各種溝通管道。2024年賴清德總統上任後,延續前任的政策,並公開將中共定位為「敵對境外勢力」,此舉在台灣部分民眾看來是基於主權維護立場,但也引發對兩岸衝突風險進一步升高的擔憂。
同一時期,兩岸軍事對峙明顯升高。2016年8月,蔡英文就任僅三個月,國防部首度公布共機在我國周邊海域襲擾,共軍稱此為「遠海長航」,我國防部稱為「跨區訓練」,媒體則稱「共機繞臺」或「共機擾臺」。隨著兩岸情勢溝通管道封閉,熱線電話失靈;共機擾台的頻率與規模逐步擴大,成為常態化行動,增加了誤判與摩擦的可能性。2022年,美國眾議院議長裴洛西不顧北京警告訪問台北,引發解放軍在台灣周邊進行大規模演習,似乎重現當年七七事變「衝突一觸即發」的場景,令國際社會高度關注。
歷史告訴我們,戰爭往往不是一夕之間爆發,而是在長期互信流失、情勢誤判、以及策略錯誤中逐步醞釀。如果今天兩岸彼此只看到對方的挑釁,而忽視溝通與危機管控,或將重蹈覆轍過去的錯誤。盧溝橋的槍聲改變了中國百年的命運,如果兩岸對風險仍掉以輕心,歷史很可能再一次用殘酷的方式告訴世人,安全從來不是理所當然。或許有人認為,現今國際環境與當年已不可同日而語;然而,當我們對歷史失去敬畏,把戰略耐心視為軟弱,把尊重現實視為退讓,就很難有足夠的智慧應對兩岸複雜的局勢。
88年前的七七事變,並非只是追悼一段悲壯的記憶,更是一面警示未來的鏡子:提醒執政者及國人,時刻反思如何避免無謂的挑釁演變為失控的危機。記住這段歷史,不是為了恐懼或懷舊,而是為了在紛擾的國際局勢與兩岸互動中,保持謙卑、審慎與責任感,尋求最小化風險、最大化和平的智慧。
※以上言論不代表梅花媒體集團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