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花評論】2025年中共新決策機構的權力重塑

中共中央組織部大樓。圖/取自中國土木工程學會官網
中共中央組織部大樓。圖/取自中國土木工程學會官網

魯云湘/國際事務研究者

中共中央組織部於6月30日時,透過官方媒體先後發布兩份看似平行的訊息:一是《中國共產黨黨內統計公報》,詳列逾1億名黨員及525萬個基層組織的結構規模;二是中共政治局會議審議通過《中央決策議事協調機構工作條例(試行)》,在四中全會尚未召開前,先行設立全新決策協調機構。若分開觀察,或屬年度例行統計與內部制度完善;合併解讀,則可見一次高度配合的「數據背書」與「權力重塑」。

中共的統計公報與工作條例草案,幾乎同日對外公布,營造出「組織規模龐大且穩健增長,因此需更高效、更集中決策」的輿論氛圍。首先,以「近1億的黨員」的直觀數據,其中核心決策圈實際掌權者比例不明,但整體數字足以展現組織動員力。而基於此「龐大基礎」之上提出的新機構,「健全集中統一領導、推動重大任務落實」,為非常規權力轉移尋求正當性。

這種「先以數據鑄盾,再以制度築矛」的時序安排,背後或許極具政治考量:公報數據為新機構成立提供民眾熟悉的「背景描述」,先以規模數字震撼外界,再說明改制的必要性。

依據中共現行黨章,中央委員會閉會期間,其職權由政治局及常委會行使;政治局常委則由總書記領導,主導日常決策與政策方向。此次政治局自行設立「中央決策議事協調機構」,並將原屬政治局、常委會的「頂層設計、統籌協調、督促落實」等職能部分移交,顯示該機構在實質上,高於傳統政治局的決策地位。而此舉的目的,推論以下兩點:其一,整合原本分散於各常委與書記處的議題審議及執行職責,以更小範圍「一次統籌」推動決策,基層需重新對接新機構,既有協調渠道或遭弱化;其二,目前條例內容未公開,成員構成與議事規程不明,黨內外監督及其他部門制衡均被減弱。

此舉有別於以往「經全會討論→寫入黨章→再行實施」的常規程序,前置完成權力重組,突顯中共在效率與控制之間的新取向,亦為組織運作帶來非制度化風險。

若僅將統計公報與制度修訂,視作各自獨立的常規動作,便難以捕捉事件背後的整體策略。實際上,兩者構成互為因果的「雙重邏輯」。首先,是數據背書制度改動。透過公報展現中共組織體系的「規模優勢」,隨即以新機構宣示「協調優化」的必要性。前者為後者提供「群眾根基」與「治理容量」的假設前提。

其次,則是制度創新回應期待。當外界關注中共決策透明度與效率問題,政治局即以「完善制度、提升執行」之名,轉移焦點並推動權力集中。此或許回應中共黨內治理現代化的內外期待,也掩蓋對舊有決策機制的不滿與繞行。

有鑒於此,此舉或許並非單純的年度公報與例行立規,反倒像是一場精心編排的政治與輿論操作:先彰顯實力,再強化掌控。

誠如前述,同一時間發布公報與條例草案,亟有三點風險可能。第一,新設協調機構,若缺乏公開透明與程序約束,決策易陷入「一言堂」窘境,錯失多方集思廣益,長期恐侵蝕中共黨內法治基礎與程序正義;第二,海外智庫與媒體,或將此視為中共進一步「權力高度集中」的又一證據,勢必加深外界對其政策穩定性與可預測性的疑慮;第三,對台海、南海等有關主權敏感議題,其決策流程或將更為封閉,使外部在判斷中共意圖與底線時,將面臨更大的資訊不對稱與安全風險。

隨著四中全會臨近,此番「前置式改革」是否會被正式寫入黨章或配套文件,值得持續關注;各省市與部門在執行新條例時的「落地偏差」,也將成為檢驗中共黨中央意圖與基層適應力的重要指標。因此,6月30日兩項重大訊息的同步發布,不僅映射出中共在「數據透明」與「制度創新」話術下,對權力結構的再塑,也為國際研究者,提供一扇洞察中國大陸特色政治運作變遷的關鍵窗口。

※以上言論不代表梅花媒體集團立場※

延伸閱讀

熱門文章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