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普政府上任後,大力推動「去中化」政策,積極重組全球供應鏈,不過,美國國防體系仍深受「中國製造」影響。根據軍事新聞網站《Breaking Defense》報導,國防數據分析公司Govini最新發布的《國家安全評估報告》中,五角大廈去年的一級供應商中,來自大陸的企業占比高達 9.3%,為所有國家中最高;甚至在高度敏感的核武與飛彈防禦領域,陸企供應商的占比也達 7.8% 和 11.1%,顯示美國軍事供應鏈存在難以忽視的戰略風險。
Govini執行長多爾蒂(Tara Dougherty)警告,美國目前軍工基礎與外國供應商的聯繫錯綜複雜,實際上是脆弱、缺乏韌性,「若中國決定採取軍事行動,而美國被迫捲入戰爭,其軍工體系無法支撐國防部的物資需求」。
該報告針對九大核心任務領域進行風險評估,包括航空、太空、飛彈防禦、核武現代化等,結果顯示,在所有領域中,美國本土供應商占 36.7%,盟國供應商占 35.1%,但陸企仍佔有不容小覷的位置,尤其在飛彈防禦與太空等領域,來自大陸的供應鏈滲透程度更深,遠高於其他敵對國家(僅約1%)。
除了對大陸的直接依賴,Govini還點出美國軍工產業的「雙重結構危機」,一方面主承包商高度集中,前十大軍火企業幾乎壟斷市場;另一方面,大量關鍵零組件卻掌握在資源匱乏、設備老舊的小工廠手中,這些基層供應商往往利潤微薄、人力老化,一旦斷鏈,整個武器平台將面臨癱瘓風險。
值得注意的是,即使是部分新創公司如 Anduril、Palantir 獲得研發案與曝光機會,但真正的量產仍然掌握在傳統大廠手中,顯示供應體系革新困難重重。
多爾蒂坦言,中國可能永遠無法完全從美國軍事供應鏈中剔除,「我甚至不確定將中國排除在外是否是正確的目標」,她認為,「這需要更仔細判斷哪些零組件對國安至關重要,哪些則可承擔風險。」
此份報告也凸顯一樁現實,儘管美方在「去中化」政策頻出招,但最關鍵的軍事產業鏈其中一部分竟在對手手中,隨著美中對抗升溫,供應鏈韌性的缺口恐將成為美國國安最大的軟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