烏克蘭官員:北韓擬再派3萬士兵助俄 整體兵力將擴至3倍

烏克蘭官員的情報評估,北韓計劃再派遣3萬名士兵前往俄羅斯,協助莫斯科在烏克蘭前線作戰。圖/翻攝自APT YouTube頻道
烏克蘭官員的情報評估,北韓計劃再派遣3萬名士兵前往俄羅斯,協助莫斯科在烏克蘭前線作戰。圖/翻攝自APT YouTube頻道

根據烏克蘭官員的情報評估,北韓計劃再派遣2萬5,000至3萬名士兵前往俄羅斯,協助莫斯科在烏克蘭前線作戰,使援俄總兵力增至原來的三倍。這批增援部隊可能在未來數月內抵達俄國,以填補去年11月北韓秘密派遣部隊的戰損缺口。當時這批11,000士兵曾協助擊退入侵俄羅斯庫爾斯克州(Kursk)的烏軍。據西方官員估計,首批援軍已有約4,000人陣亡或受傷。

美國有線電視新聞網CNN報導,一名西方情報官員也證實這項評估,並表示他們從與烏克蘭不同的情報來源得知,北韓可能會再派遣多達3萬名士兵。

根據CNN取得的烏克蘭評估文件,俄羅斯國防部已準備提供必要的裝備、武器與彈藥,以利北韓部隊進一步編入俄軍作戰單位。報告指出,北韓部隊「極可能」參與俄軍佔領區的作戰,以強化俄方兵力,特別是在發動大規模攻勢時。

烏克蘭國防情報機構的評估指出,俄軍正改裝軍用飛機以運送人員,顯示其準備從與北韓接壤的遠東地區橫越西伯利亞,部署大量外國部隊。CNN取得的衛星影像顯示,一艘曾參與去年部署的船隻再度停靠俄國港口,北韓順安機場(Sunan Airport)也出現運輸機起降跡象。

北韓於2024年秋季首度以高度保密方式派遣11,000名部隊赴俄,直至2025年4月底才由俄國總統普丁(Vladimir Putin)證實。10月,有北韓士兵在濱海邊疆區謝爾蓋夫卡(Sergeevka)軍事基地領取前線裝備。同年11月,一艘俄羅斯蟾蜍級(Ropucha)登陸艦停靠納霍德卡(Nakhodka)附近的杜奈港(Dunai),據稱可搭載最多400名士兵;同型艦再於2025年5月18日停靠同一港口。

6月4日,衛星影像拍到順安機場出現疑似伊留申IL-76運輸機滑行,為去年部署所用機型。雖未確認其任務,但調動模式與去年一致。

開源情報中心資深分析師拜恩(Joe Byrne)指出:「5月有俄軍運兵車抵達杜奈港,5、6月順安機場也有活動,顯示北韓先前的運兵路線仍在啟用,可能會用於下一波大規模人員調動。」

相關報導指出,北韓已向俄羅斯提供約1.4萬名軍人、100枚彈道飛彈與數百萬發砲彈。

美國史汀生中心(Stimson Center)韓國項目主任唐恩(Jenny Town)表示,烏克蘭方面估計北韓可能再派遣多達3萬人,這個數字雖略顯偏高,但並非不可能。她指出,北韓派出的不會是精銳部隊,「金正恩已表態全力支持,最終仍取決於俄方需求」。她認為1萬至2萬人較為合理,且可能採分批部署方式,「已有傳聞指俄軍將領早已在北韓訓練部隊」。

烏克蘭國防部長烏梅羅夫(Rustem Umerov)3日則表示,基輔懷疑北韓還將持續增派人員,但也警告,金正恩若將大量菁英部隊投入高死亡率的前線,恐危及自身政權穩定。他說:「俄羅斯仰賴北韓精銳部隊,不僅顯示其對極權政權的依賴,也暴露出動員後備兵力的困境。我們將與夥伴密切監控並做出相應應對。」

同日,烏克蘭武裝部隊總司令瑟爾斯基(Oleksandr Syrskyi)指出,俄軍目前正於前線熱點波克羅夫斯克(Pokrovsk)附近集結多達11萬兵力,疑似準備發動新一輪攻勢。

普丁高級顧問紹伊古(Sergei Shoigu)6月17日二度訪問平壤,宣布北韓將再派遣1,000名工兵與5,000名建設人員赴俄,協助清除庫爾斯克州地雷並重建佔領區。

南韓情報單位通報,北韓已開始甄選海外部署人員,最快7至8月出發。南韓國會議員指出,俄方還將接收6,000名北韓工兵,但尚無情報顯示人數會達3萬。

俄媒與即時通訊軟體Telegram影片顯示,北韓部隊已在庫爾斯克郊區搭建壕溝與防禦工事,準備長期駐紮。CNN與英國分析機構確認該地位於庫爾斯克以東的波斯托亞雷德沃里(Postoyalye Dvory)。

北韓士兵近期被拍到與俄軍一同進行近戰與散彈槍訓練,顯示雙方從早期因語言障礙而分開編組,逐步過渡到更高程度的整合。這波增援行動象徵北韓對俄軍事支持的進一步升級。金正恩5月14日曾視察特種部隊,也被認為與此次部署有關。

烏克蘭情報單位提供CNN一份截至目前最完整的紀錄,顯示北韓KN-23與KN-24型彈道飛彈已對烏克蘭發動82次攻擊,其中一次於2024年1月造成波克羅夫斯克11名平民喪生。CNN從烏方取得以翻成俄文的北韓砲兵訓練教材,反映出北韓武器的普遍性與雙方部隊整合加深的現況。

此外,根據聯合國11個會員國的報告,2024年北韓至少已向俄提供100枚彈道飛彈與900萬發砲彈。

唐恩指出,北韓持續加碼支援俄國,目的是建立一種「血債關係」。她說:「雙方流的血越多,北韓未來就越能從這段關係中獲益,即使短期內有所犧牲。」

 

延伸閱讀

熱門文章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