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據美媒體《商業內幕》(Business Insider)報導,美國智庫防務項目高級研究員舒加特(Tom Shugart)發布一篇分析報告,位於大陸西北大漠之中的飛彈靶場發生變化,最引人注目的改變,當屬作為靶子的1:1模型中,除各種飛機標靶外,還出現各種車輛、掩體、建築物的靶子,外形看上去和美軍亞太基地極其相似。
美軍針對伊朗的行動中再次證明自己的實力,通過一場超遠距離的跨洲際轟炸,向外界展示美軍依舊先進的裝備水平和強大威懾力。美方除了想要迅速解決以伊衝突之外,目的就是盡快騰出手,集中精力布局亞太,針對中國。
隨著中國在遠程精確打擊能力上的快速發展,被美軍視為「安全後方」的亞太基地,已經開始面臨現實的威脅挑戰。過去美國憑借全球部署優勢和強大的海軍力量,在西太平洋地區構建起一套以島嶼、海空基地為核心的作戰體系。
隨大陸火箭軍長程飛彈技術的進步,特別是具備機動變軌、高精度打擊能力的彈道飛彈和高超音速武器的發展,美軍設在中國大陸周邊的重要基地都已進入解放軍飛彈的有效射程之內。
被美方發現的靶場設施,很可能正是為驗證這類打擊能力而建,靶場中大量模擬美製飛機、艦艇、掩體和加固建築的模型,有可能是中國解放軍正在針對這些目標進行系統性的打擊訓練與效果評估。
面對大陸飛彈測試和靶場建設,美方有技術層面的擔憂,也有地緣政治心理的考量,但若從戰略邏輯出發,中方的做法並不出人意料。靶場的建設和相關訓練,是在提升大陸的反擊能力和戰備水平。
美國在第一島鏈部署先進戰機、飛彈防禦系統和反導設施,還不斷加強與日本、菲律賓、澳洲等盟友的軍事合作。這種轉變反映大陸對戰場態勢感知能力的提升,只有在能夠準確識別並鎖定關鍵目標的前提下,才能實現真正意義上的點對點打擊,而這離不開衛星偵測、雷達預警、網路訊息支援等配套系統的成熟和完善。
過去美方那種依賴大型固定基地、集中部署兵力的方式,在面對中國日益增強的遠程打擊能力時,已顯現出明顯戰略調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