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湯紹成專欄】美國轟炸伊朗對台海穩定的影響

湯紹成/亞太綜合研究院院長 

日前美國對伊朗發動轟炸,雖事件發生在中東,其連鎖效應卻可能深遠影響亞太地區的戰略平衡,尤其對台海局勢產生多重影響。這場衝突不只是區域性的軍事行動,更牽動全球能源、地緣政治與軍事力量分布,其背後的變化對台灣安全、經濟與國際處境都有重大啟示。

首先,美國若深度介入對伊朗的軍事衝突,勢必重新分配其全球戰略資源與軍事重心。此舉將導致美國在印太地區的軍力與外交注意力相對削弱,使北京政權可能認為台海出現「戰略空窗」,增加對台進行軍事威懾或政治打壓的空間。特別是在灰色地帶衝突層面,例如加強軍機擾台、擴大經濟封鎖、或透過統戰手段進行內部分化,北京可能認為此時國際社會聚焦於中東,對中國在台海的動作反應將較為有限,從而提高挑釁台灣的風險。

其次,伊朗遭美國轟炸之後,川普總統立即提出和平協議的建議,致使原本高漲的全球能源價格又再度趨於平靜。伊朗作為石油出口大國,若部分封鎖霍爾木茲海峽,將會造成全球油價飆升,但目前因伊朗受創甚深,暫時將不至於情況惡化。反之,這將對高度仰賴能源進口的台灣而言,會直接造成生產與民生成本上升,加劇通膨壓力。此外,金融市場動盪、外資避險撤離,也會對台灣出口導向型經濟造成打擊,特別是在半導體、電子業等全球供應鏈中的表現將遭受波動。

再者,此類國際衝突也可能重新定義台灣的戰略角色與風險地位。一方面,若美國為應對多重戰線壓力,會更重視穩固台灣這一「民主堡壘」與高科技樞紐的地位,進而強化美台軍事合作與政治支持。然而另一方面,這也讓台灣更容易成為大國對抗的戰略前沿,增加被「地緣博弈工具化」的風險。

外交層面上,台灣的國際能見度也可能因全球聚焦中東而暫時下降。國際社會對中國在台海的軍事挑釁或政治施壓,可能反應遲緩或分散。在台灣內部,美伊衝突引發的國際局勢震盪,也可能提高社會對區域戰爭蔓延的焦慮感。民眾對於國防安全與國際支援的信心將受到考驗。政府應適時加強對國安狀況的說明,提升全民防衛意識,並推動更務實的國防投資,以維護民心與社會穩定。

總結而言,美國轟炸伊朗可能造成台海短期戰略壓力上升,能源與經濟動盪可能加劇,外交支持相對降低。台灣應以更靈活的外交布局、穩健的國防準備與敏銳的經濟調適,來因應這場看似遙遠但實際密切相關的國際危機。未來的挑戰不在於是否被波及,而在於是否準備好主動因應全球局勢巨變所帶來的衝擊與轉機。

※以上言論不代表梅花媒體集團立場※ 

延伸閱讀

熱門文章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