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總統川普終於被以色列總里納坦雅胡拖下水,轟炸了伊朗的核設施,川普的決策似乎出於突然,事前不見與北約協商的跡象。就在他決定轟炸以朗的前幾天,七大集團峰會正在加拿大舉行,川普以中東事態緊急為由提前離席,完全不在乎地主國的顏面。空襲伊朗這種單邊重大挑戰國際規則的行為,放在二戰後美國歷任總統也實屬罕見。川普不僅破壞了自詡為和平締造者的形象,也衝創美國戰後建立起的盟國體系與國際多邊機制。
諷刺的是G7的成立就是1970年代應付第一次石油危機以及「布列頓森林體系」危機而成立的西方大國協商機制,隨著時間變化,原本以經濟議題為主的協調機制,在 1980 年代開始處理地緣政治議題,像是兩伊衝突和蘇聯入侵阿富汗等國際衝突,G7 也成為討論重大國際危機和政策協調的平台。
在這次G7峰會期間川普就絲毫不在意其他成員國的想法,提出邀請俄羅斯總統普丁重回G8的提議。結果川普熱臉貼上了俄羅斯的冷屁股,克里姆林宮不但興趣缺缺,還直言G7重要性早已大不如前。莫斯科方面指G7成員國在全球經濟中的代表性下降,無法反映新興經濟體的聲音,決策影響力有限。俄羅斯進一步指出,G20等多邊組織更能代表當代國際格局,具有更廣泛的包容性和影響力。
莫斯科的反應十分真實,目前G7國家佔全球人口約10%,全球GDP約45%;反觀G20國家佔全球人口近80%,全球GDP約85%,全球貿易約75%。而代表許多南方國家的金磚國家組織(BRICS)約占全球人口的40%至近一半,2023年數據顯示金磚國家GDP約占全球GDP的26.2%至28%,從全球治理的角度來看,南方國家的重要性逐步增加。
平心而論在軍事實力與國際話語權方面,南方國家與G7仍有相當距離,但是在單極霸權逐漸衰落的時代,在美國無意領導西方的情況下,G7的處境就比南方國家更為尷尬。
尷尬的不只是G7,最近北約在海牙召開峰會,這次峰會跟去年廣邀印太國家參與的熱鬧場面不同,日本首相石破茂臨時取消出席,顯示美日同盟因貿易關稅及國防經費矛盾面臨挑戰,同時澳洲與南韓領導人也選擇缺席,印太安全合作議題的熱度相對弱化許多。
北約峰會川普大獲全勝,不但多數國家同意提高軍費,還讓秘書長呂特還阿諛地叫聲「爸爸」。但長遠看未必如此,首先也有一些國家部分如西班牙、比利時、斯洛伐克即便在美國威脅永經濟手段施壓的情況下,仍表態國防經費難以達標,未來如何落實新軍費標準及協調內部分歧,將成為北約持續面對的問題,也埋下分裂的種子。
再者,雖然大多數國家同意將國防經費提高到GDP占比5%,其中1.5%GDP可用於基礎建設,所以可以灌水的部分不少,而且實現目標時間定在2035年,屆時川普早就下台人事全非,可見許多國家不過是給川普一個面子,使一招拖字訣。
看到美國又想從歐洲抽身,又要各國提高軍費分攤,北約一些歐洲國家各懷鬼胎.大國如德法,趁此加強軍事實力,擺脫美國束縛;小國不改搭便車心態,質疑北約未來,不如先兆顧好內政福利。
總之,川普表面風光,但看不出北約在全球地緣政治衝突中可以扮演重要角色。
美國轟炸伊朗的單邊主義行為看似美國單極霸權的回歸,但也暴露千山獨行的孤獨,更是國內政治嚴重被特定利益團體牽制的無奈。美國盟邦不是受困於地緣衝突就是忙於應付川普關稅帶來的經濟衝擊以及川普外交政策的不確定性。以色列的先發制人已經嚴重違反國際規則,對他國主權造成侵害,美國B-2轟炸機的行動為以色列背書,同樣喪失合法性。西方在俄烏與以伊衝突的表現出現雙標,更是難以服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