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印度南部卡納塔卡邦(Karnataka)的德瓦納哈利(Devanahalli)小鎮,夾在一片遍布岩石與小米田的鄉村之間,一座外觀如太空基地般的iPhone組裝工廠即將落成。這是台灣鴻海科技集團(Foxconn)為蘋果公司打造的最新組裝基地,預計總投資達25億美元,將德瓦納哈利轉變為印度製造業的重要據點。
《紐約時報》報導,這座占地300英畝的園區目前已有約8,000名員工進駐,未來幾個月內將增至4萬人。新廠不僅包括生產線,還興建女性員工宿舍、高樓廠房與配套基礎設施。這是蘋果近年生產多元化戰略的一部分,希望降低對中國製造的依賴。自2022年以來,鴻海在印度的iPhone組裝量迅速攀升,根據市場研究機構Counterpoint Research的資料,截至2024年初,印度已生產全球18%的iPhone,預計到2025年底將提升至25%至30%。
這一趨勢反映出美國總統川普(Donald Trump)曾倡議的「製造回流」理念,卻在印度獲得實現。與美國不同,印度擁有大量年輕工程師與願意投入製造業的勞動人口,為蘋果及其供應鏈提供了豐沛資源。
德瓦納哈利的轉變正帶動周邊區域的產業生態。當地工資上漲10%至15%,土地交易熱絡,眾多本地與外資企業正與鴻海建立供應關係,這些外資公司有些來自台灣、韓國或美國。印度本土零件製造商Indo-MIM、電子零組件公司Centum,以及合約製造商Zetwerk等皆已投入相關生產,提供機殼、玻璃、塗料與電路板等組件。
印度政府自2020年起投入260億美元補助製造業,配合總理莫迪(Narendra Modi)推動的「印度製造」政策,吸引全球科技巨頭將生產轉至印度。為強化本地供應鏈,政府要求蘋果在2028年前必須從印度採購產品價值的30%。
印度發展製造業的首要目標是創造就業,因當地勞動力市場供不應求,尤其有近半人口仍從事農業。隨人口達頂,每年需新增千萬個職位。此外,印度也渴望像中國般獲得製造帶來的金融與技術自主。但目前電子業仍高度依賴進口高價零組件,iPhone生產常被批為「螺絲起子」式的低附加價值組裝。
雖然目前許多關鍵零組件如晶片與相機模組仍需進口,但供應鏈正快速在地化。Zetwerk電子部門主管福爾格(Josh Foulger)指出,公司每年從當地技術學院收到約700份求職申請。他說:「製造業在印度能實現就業的民主化,從工程師到基層人員都有機會。」
在全球供應鏈重整之際,印度正把握時機崛起為電子製造重鎮。雖然美國也希望重振本土產業,但人才結構與成本優勢顯然更傾向亞洲。